第449章 先雇佣你的士兵,再雇佣你的国家—4(1 / 2)

不管怎么说,回和留睿这块风水宝地带给凉州体系的帮助,是远远超过管理层想象的,至少,当苏宁将汉朝的授田制度稍微改动一番,让他拥有了更加灵活的处理方式之后,这片风水宝地便成为了更多人觊觎的目标。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恒河流域是一块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如果在占据这里之后,不好好的进行开垦,那将会是巨大的浪费,但是公元二世纪的古代印度,虽然在农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比如说重视水利工程的发展,以及广泛的推广铁制农具,但他们毕竟才刚刚开始。比起在五六百年之前就已经将铁制农具和水利工程当作重中之重的华夏文明来说,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过不足为奇。所以他们最终还是决定用自己的亲身劳作来改变这片土地上的物产,以免让这块风水宝地浪费在了这群懒虫的手里。

但是通过行政命令来进行移民,已经慢慢的变得不太现实,因为广袤的西北印度以及河中平原早就已经能够满足他们的农业生产需要,对于拥挤的汉朝子民来说,能够得到原来三倍的土地,就足够让他们满足了,更加广袤的田野,在他们看来便已经属于奢望,虽然追求美好的生活,是每一个人都必然会做出的选择,但是相配套的水利工程设备如果没有修建起来的话,那么他们单独开展农田的难度还是显得太高了一些,而且在成熟的大汉王朝水利体系之下,他们已经养成了一些比较懒散的习惯,不然换到其他地方,显然让他们不太适应。

为此,苏宁之行在印度占领区,开启军功授田制度的改良版本。

之所以说是改良版本,完全是因为他不想将刚刚弄到手的徒弟,全部分配给士兵们,因为那将限制其他的自由民对于这些土地的向往,所以他留下了大约4到5成的土地,然而那些对这些地方还有所觊觎的人知道,如果你们愿意把荒地变成耕田,那么你们将拥有这片土地的所有权,当然使用用途是不允许轻易改变的,谁要敢在这里当地产开发商,那是将会受到苏宁严格惩处的。

至于士兵们分到手的田地该如何处理?那当然是雇佣当地劳动力来进行耕种,不同于那些开垦荒地的农民们,这些士兵们是得不到土地的所有权的,甚至连使用权他们也得不到。他们能够得到的也仅仅是这里的一部分粮食产出而已。

但是这份额外的农业收入,显然还是增加了功劳的重要意义,至少比分配到他们手中的那些钱财,显得更加长远而又有利。

只是这样一来,那些在大汉王朝之中拥有一定权势的人,便不可能在在这里得到崭新的土地了,即便他们通过一些手段强取豪夺,也会很快被苏宁的监察体系所查明,因为每一块土地都已经有了它理论上的拥有者,使用者以及跟踪者在三重监督的情况之下,还能够将土地悄无声息的骗走的人,恐怕是不存在的,至少在还不算太适应这种新制度的大汉贵族看来是这样的。

听说这样的制度在传到中原地区之后,也很快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那些在凉州体系内部不断收集报纸作为情报的家伙,很快就将这些政策的变化带给了他们背后的人,包括袁绍和曹操等人在内的关东诸侯,很快也做好了模仿的准备,只是他们很快的就意识到。他们的手下没有那么丰富的人口资源,这让开垦土地变得困难起来。

虽然各地的农民们都踊跃的用自己开荒的劳动拿到农田的所有权,但对于开发相对成熟的大汉朝廷来说,能够开垦的荒地比本身就不多,大多数都是被人泡光了的地方,而这些抛荒的地方,大多拥有着原来的归属者,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权属问题。有一些世家大族便趁机利用这个空隙,给当政者制造了非常复杂的麻烦。

更加不幸的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减少,土地的耕作面积也没有迅速反弹的迹象,因为大多数农户只是想吃饱肚子而已,所以当他们的耕种面积达到温饱程度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