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1 / 2)

李密火并翟让事件,充分说明瓦岗集团的内部管理秩序、制度机制是比较涣散的,比起前期经历跟李密高度相似的光武帝刘秀,刘秀在整合将领方面就做得井井有条,治理得服服帖帖的,根本不需要摆什么“鸿门宴”来收拾部下。

此后,虽然李密一度对王世充的战争中取得了节节胜利,但是很快就等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李渊集团趁瓦岗集团深陷河南战事的机会,从山西坚决向关中挺进,经过数月锲而不舍的战斗、分化、博弈和软硬兼施,终于占领了长安,取得了夺取天下的先手棋。

李渊的势力发展太快,短短几个月功夫,就后来居上,占据天下最要害的关中,成为势力急剧膨胀的一大集团。

李唐的进军并非一帆风顺,曾受阻于连绵的阴雨和隋将屈突通的抵抗,但由于李世民的坚持,终于通过迂回进军取得了关中。

特别是李渊已经决定退军、军队已经撤退一半的时候,李世民是哭着求着才阻止了李渊的决策。

&n李渊占领关中,此时瓦岗集团ceo李密才如梦初醒。

李密跟李世民的差距最大的一点就是决断力和执行力。

不过他此时已没更好的选择,只能跟王世充继续死磕,希望能够通过占据东都,进取中原,号令群雄。

届时再考虑收拾关中,也是看似还不错的选择。

李密击败王世充主力,洛阳即将陷落。

此时远在南方的江都却发生了惊天变故,隋炀帝被弑杀了。

跟随隋炀帝去江都的是10多万随从精锐将士,在宇文化及的带领下正在返回北方,势必与李密控制的河南地区产生军事摩擦。

这个时候瓦岗集团只好跟杨侗、王世充暂时放下干戈谈和,集中力量对付宇文化及。

瓦岗集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消灭宇文化及集团,自己实力损耗也相当严重,不仅损失了一大批精兵强将,活下来的也大多挂了彩受了伤。

而王世充部却趁机得到了休养生息。更要命的是,洛阳集团经过整合,让王世充有了很大的决策权,而王世充的军事指挥能力明显在李密之上。

随着时间的拉长,瓦岗集团的一些体制机制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

特别是缺乏奖惩机制。这倒不是李密不愿意慷慨赏赐,而是确实没有财物可以奖赏,瓦岗集团最大优势就是粮食,但粮食不是金银绸缎,不能用来奖赏。

没有了考核绩效和奖惩措施,瓦岗军的作战积极性越来越小,常常出工不出力。

相比瓦岗集团,此时已经基本主宰洛阳集团的王世充就很注重激励机制,他出身微寒,深知要部下拼死作战,必须给予极大的激励,因此他对于财物分毫不取,全部赏赐给英勇作战的部下,还不断口头许诺,颇笼络了一批死士。

重新面对王世充,李密的本意是据守不战,把缺粮的洛阳困死,但单雄信等人却在紧要关头起哄,说区区洛阳哪需要费那么大的劲,劝李密赶紧带领大家把王世充消灭完事,一战定乾坤。

李密看到群情汹涌,竟然碍不下面子,同意了。

李密以刚刚打完宇文化及的疲惫之军,草率地跟王世充休整好的精锐之师进行决战,结果毫无悬念,遭遇全面惨败,部队大多溃散,李密也成了丧家之犬。

在这场决战中,单雄信出工不出力,部队建制相对完整,却在此时投靠了王世充。

李密做了最后一个错误选择:带着残余部队进入关中投奔李渊。

至此,瓦岗集团已经基本覆灭,唯有徐世勣还在坚守黎阳,但李密考虑到徐世勣和单雄信交好,并不信任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关中,也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

土木堡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皇帝被外族俘虏的事件,另一起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