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节 青龙山庄(上)(3 / 4)

的说:“这可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那老庄主摸着白胡子微微一笑,慢悠悠的说:“可惜这不是真迹,不过算是比较好的仿品了,是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也被视为珍品。”

小飞赞不绝口的说:“简直一模一样,惟妙惟肖呀。真是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一边言不由衷的说着,一边还死死的盯着那画看个不停。

老庄主继续说道:“我最欣赏的书法家就是他了,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并且还亲自收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只是非常可惜,现传世墨迹,寥若晨星,真迹无一留存。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王羲之的出神入化,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如出现的20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

流沙想不到更好的词语,只好模棱两可的说:“是呀,千古书法家第一人呀。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那庄主意犹未尽的继续滔滔不绝的说起来,如数家珍:“其实这兰亭序也有个千古传奇的故事: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当时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之情。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

他用苍老的手颤栗的抚摸了下那副书法作品,不无可惜的说:“真是可惜之极,无缘一睹真迹的芳容。他的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我不是夸口,老朽的书画收藏甚多,就是这爱慕已久的兰亭序没有收藏到,真本大约陪唐太宗进坟墓里面去了。若是那人不是皇上,我就是盗墓,也要把它给挖出来。”小飞在一旁一个劲儿的点头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