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七章 平虏伯(2 / 3)

大战,还有诸多事情需要处理。

且军队北上远征,备战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需要两月准备一番才能出兵。

不过,新军倒是可以先抽出部分水师应援。

刘公公顿时大喜,暗道陛下果然没有看错人。

他能听出唐宁所说的话很在理,而且江北四镇和左良玉部加起来有上百万人,抵挡几月应该没什么问题。

甚至,唐宁还主动提出新军水师先行出兵,相比大多拥兵自重、互相推诿的武将来说,诚意已经很足了。

唐宁还和刘公公说了其他很多问题,并写了一封亲笔书信让他带回去。

他在信中不但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还有参谋部的一份战略书。

信中主要表达的意思是,清军才是大明的最大敌人,李自成大势已去。待李自成被清军消灭之后,清军必下应天府。

所以他希望朝廷能够摒弃前嫌,就算不能直接与李自成合作,但也不要妄想与清军媾合。

否则,弘光一朝将是另一个北宋,清军将会像金国先联宋灭辽一般,待对手消灭之后,便会露出真正的狼子野心。

为了大明的未来,不可生侥幸之心,应趁清军主力剿灭李自成之际,尽力收复山东、河南失地以作屏障。

另外,还要尽力安抚左良玉和其子左梦庚,让其归心。

特别是左梦庚,因为左良玉病重缠身,命不足一月,左军大权必落左梦庚之手。

否则,夹在清军与朝廷之间,如果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其必投清军。

此际危难之时,唯有上下一心方有出路,否则,即便空有百万之众,顷刻间便全然瓦解。

刘公公虽然不懂军略,但他不傻,唐宁分析得很透彻,他也是深以为然。

但是,朝廷中派系的纷争和勾心斗角,他再清楚不过了。

很多事情,那些上位者并非真的全然不知,只是各怀私心,所以才没有作为罢了。

唐宁在最后郑重的强调,如果不按信上所说而行,朝廷必不可坚持两月。

届时,新军即便有心去救,也来不及了。

听到唐宁说得如此郑重,刘公公神色大变,在唐宁交代完备之后,连忙以最快的速度回应天府。

唐宁还会给马士英、江北四镇的高杰、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还有左军的左良玉、左梦庚等掌握实权和兵权的人各去一封书信,阐明利弊。

信会通过情报部送到这些人手中。

虽然唐宁对这些人也不大看得上,但他写这些信,确实是想让弘光朝廷能够稍微有些作为,能够坚持得更久,这样对新军也有利。

只是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样一封书信和他说给刘公公听的那些内容,真正能够起到多大作用。

因为他清楚弘光朝廷都是些什么玩意儿,要不是离得太远,他都恨不得亲手把他给灭了。

刘公公前脚刚走,荷兰人便来到了福州,因为此时唐宁就坐镇福州。

荷兰人在得知郑军大败,郑芝龙被俘,福建已为新军所得之后,大为震惊,于是立即派人前来议和修好。

双方经过几轮谈判之后,签定了《福州协定》,协定中规定荷兰人继续履行《潮州协定》未履行完的条件。

荷兰赔偿新军白银一百万两,同时释放所有大明人员,并赔偿各种损失和精神抚慰。

因为在荷兰人偷袭潮州府失败后,转而劫掠下南洋的商船,一些在满剌加的大明人也被扣留,财产被荷兰人没收。

甚至还一度与新军的护航船队发生过战斗,双方互有胜败。

协定中还规定双方不得再袭击对方的船队,保证航道的畅通,双方之间的贸易再次恢复正常等条款。

荷兰人对于此行的结果似乎早有预料,也还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