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河北太极拳(2 / 2)

来研究。

武禹襄是科举出来的文人,很喜欢太极拳的风格,他跟杨露禅学了段时间,见杨露禅不教真东西,就干脆跑到陈长兴家要学拳,陈长兴已经年纪很大了,就把他推荐到陈青平处,终得其拳。后来,他偶得王宗岳的拳谱,以其文武功底极力钻研,终于把太极拳这种打人的玩意,变成了国术第一学术拳种。

到了民国时,武禹襄的传人郝为真来了北平,结果杨家不想让出独门生意,遭到冷遇。后病痢旅店中,受到孙禄堂礼遇,郝便将太极拳传给了孙禄堂。孙禄堂融会了三拳,在几年后就出版了《太极拳学》。

杨健候那不成器的弟子许禹生,身为二代官宦,见识却很高,见杨家的太极拳再不出世,就成了别人的垫脚,就把杨少侯、杨澄甫两位杨家人和杨家教出来的吴鉴泉请了出来,公开教授太极拳。

从这时起,太极拳才真正公诸于众,传于普通之有钱人。一块大洋一个式子哪,没钱真学不了。

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北方的太极名家杨澄甫、杨少侯、吴鉴泉、孙禄堂包括郝为真的儿子孙子,都集体南下传拳,太极拳由此发展壮大。

此时,谁教的太极拳都只叫太极拳,还没有姓氏派别。

可在吴鉴泉的某个徒弟拜访杨家人时,如郝为真般也受到了冷遇,一怒之下,称其太极拳为吴氏太极拳,从此,太极拳才开始分门别派。

吴氏一出现,自然杨氏、武氏(郝氏)、孙氏也就出来了。

这四氏太极拳南下,北平的太极拳界就空虚起来,许禹生撑不住场子,就找来了陈发科。陈发科的太爷爷正是陈长兴,乍一听,似乎是请来了最根正苗红的太极拳。

在陈发科进北平前,北方太极拳以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各领风骚,虽风格有异,但大体都是以柔缓匀慢为宗旨,而陈发科带来的陈派太极拳却是快慢相间、刚柔并济,这种风格一下子把世人惊住了。

传说中杨露禅为教贵人,把蹦跳发力的东西去掉,才变成缓慢为主的风格,可这只是民国时的说法。陈青平的后人及武禹襄一脉可都是缓慢风格。既使有些人传下了快拳,也不过是相对的快了些。

因此,陈发科一脉的太极拳,总是被其余五家(包含陈青平的陈氏太极拳)抨击,却也因陈发科功夫很好,教出的学生水平也很高,硬生生的代表着陈氏跻身于大宗之列。

这才到了河南人传播太极拳的时间点。

此前的太极拳,完全是河北人的太极拳。

每章一说:清末民初,练武者较量时,会用小臂互相接触,是为“搭手”。此时习武者往往以武为业,若全力比武,非死不分,所以出现了搭手方式,彼此互探深浅,点到为止,避免无谓的伤亡。搭手比武,少了近身这个环节,可一臂之内瞬息万变,更需施展浑身解术。功大者,硬打硬破;双方相当,看谁机变;功弱者,以巧取胜。细观清末出现的各个拳种,很多都有这个技术的遗留,甚至很多拳谱上所说的技法,都是搭手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