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想法(2 / 3)

刺激1995 愚乐 3393 字 2020-06-12

再比如杨帆建议高考分数考低一点,在杜秋看来大概是一种类似于“我什么都不如你,但是高考比你强”的心理作祟,因为理由太牵强了,不管是被媒体当作例子攻击高中教育还是高考制度,都是天边的浮云,无关痛痒。

身怀超级记忆的金手指,不去考个高分,满足一下当学霸的野望,岂不是浪费天赋?

所以杜秋并不打算采纳杨帆的建议,因为他参加高考的动机很单纯,一是满足亲妈的情怀,二是自己去装个逼,因为在中国,任何一个人生舞台,都没有高考更能引人注目,也更令人难忘,而且他根本没有任何上大学的想法,如果想上的话,早就在互联网大会期间答应了北大潘教授的特招邀请。

当然了,杜秋并不会因为这些小动作而降低对杨帆的评价,相反,他再度拔高了杨帆的重要性,因为这家伙仅仅依靠记忆力,就从几十份媒体报道中觉察并分析出了有人暗中操控媒体对付骁龙,然后立刻做了相应的安排,这一点非常关键,说明骁龙的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开始触及到了很多大鳄的利益,以后的路荆棘丛生,必须要小心应对。

杨帆能力很强,控制欲也很强,很多时候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影响别人的思维,诱导对方按照他的想法做事……

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去对付下面的员工,至于自己嘛,当然是敬谢不敏了……

蔡星火送过来的高考资料很全面,从1977年一直到1995年的都有,杜秋刚开始只是很随意的翻看,一边浏览一边胡思乱想,但没过多久神情变的严肃了起来,因为他发现了一个自己一直以来都忽视了的灰犀牛。

灰犀牛是金融领域里的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那些经常被提示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大概率风险事件,杜秋发现的灰犀牛和风险事件无关,但和历史事件有关——大学扩招!

大学扩招是1999年才推行的政策,距离1995年有点远,而且杜秋对90年代的招生政策不太了解,所以虽然经常出入大学,却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件事,直到现在看到了具体的数据之后,才恍然发现这是一个对骁龙至关重要的机遇。

1995年全国所有专科和本科加起来,只录取92.3万人……

2008年我参加高考的时候,全国光本科就录取了将近300万……

这是一个飞速增长的庞大群体!

这是一个为智慧城市试验区暖地皮的完美群体!

在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之前,骁龙的发展仅仅和杜秋以及公司员工有关,但在此之后,骁龙的利益和云城的发展捆绑在一起了,云城发展的越好,骁龙获得的利益就越多,而云城想要发展的更好,关键在试验区。

上个星期,云城市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来调研,在初步的调研报告中,专家们指出了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云城面积太大,人口太少,名义上有400万,实际上市区人口只有100万左右,其余300万散居在辖区各地的乡镇和农村里,具体到马家桥水库附近,大约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不到2000户人家,人口资源严重不足。

根据专家们的预计,试验区想要快速发展起来,核心区域的人口至少要在8万以上,但是目前把全中国所有网民都加起来,也凑不齐8万人,所以单靠骁龙以及骁龙吸引来的互联网公司是不可能撑起来的,而云城也没有其他可以大量吸引中高级科技人才的企业,除非政府搞强制迁移,否则这个问题无解。

但是现在,杜秋在无心插柳之下发现了一个解决之道,那就是提前三年造大学城!

一座城市中,哪里人才最集中?大学……

一座城市中,哪些人最容易迁移?大学生……

一座城市中,哪种社区能最快汇聚人气?大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