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 记者会上的双簧(2 / 3)

刺激1995 愚乐 5514 字 2020-06-12

求之后,我们会为一些有更高需求的用户定制服务,靠服务来赚钱。”

这时一名美国记者感觉自己找到了攻击点,带着明显的优越感出言挑衅道:“特蕾莎修女创办的仁爱之家,为穷人服务从不收费。”

“特蕾莎修女自己生病的时候,是留在仁爱之家接受免费治疗,还是去顶级医院接受特殊治疗?”

那名记者张口结舌,为之语塞,因为1995年特蕾莎修女已经85岁了,风烛残年,疾病缠身,接受治疗的新闻很多,每一次都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医院里。

詹妮弗在后面轻轻咳嗽了两声,让贝雪起身递了一张纸条给杜秋,杜秋见上面写着“别争论”的英文,于是微微一笑,不再理会那个老外,侧身问道:“冯记者,我的回答还可以吧?”

他刚才的回答以及硬怼老外的表现,非常符合国内官方媒体的口味,冯记者笑着点头道:“可以,很贴切,也很精彩。我的问题就这些,谢谢杜总。”

坐在杜秋左手边的刘运来充当了主持人的角色,宣布道:“那接下来是杨总接受访问的时间。少洁,你来提问吧。”

这次记者会可以说是个大杂烩,非常的奇葩,不仅记者来自三个不同的国家,使用三种不同的语言,连被采访的对象都有两个,一个是杜秋,另一个是杨帆,以接力的形式交错接受采访。

这么做是杜秋故意安排的,一是向内部表态,强化杨帆大权在握的公司二把手地位,为下个月开始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做准备,二是向外界表态,营造他和杨帆分工明确,合作无间的形象,以免再出现6月份底自己去美国之后,陈大猷回来主持工作的时候,被人当作傀儡无视的悲剧。

这种安排本来很不合理,既低效又混乱,但刘运来最终同意了这个计划,因为杨帆这样含金量非常高的顶级人才,放弃了高薪和即将到手的美国国籍,从一线大城市的知名跨国集团跳槽到三线小城市成立不到半年的民营公司,就像皇室公主下嫁农村小伙一样,充满了争议和噱头,新闻价值丝毫不逊色杜秋,记者对他很有兴趣。

第一个向杨帆提问的也是关系户,代表《科技日报》来的孙少洁,她直奔主题,问道:“杨先生,你为什么会跳槽来骁龙?”

“我跳槽来骁龙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我很看好互联网的发展前景,第二,我很认可骁龙的研发实力,第三,杜总给了我无法拒绝的高薪。”

“可以具体说说吗?”

“互联网的发展前景以及骁龙的研发实力,大家可以从杜总的演讲以及代码中体会到,我就不多赘述了。”杨帆紧扣阳光下的百万富翁这个主题,自曝身价道:“杜总除了20万人民币的基础年薪之外,还答应我工作满两年之后,可以拿到5万股的股权激励,另外还拥有以2美元一股的价格再购买10万股的优先选择权,以当时的估值计算,加起来大约价值31.5万美元,所以我很难拒绝。”

20万的年薪折算成月薪是1.67万,在别的公司已经足够震撼了,但骁龙高管月薪过万的传言早已深入人心,算不上什么大新闻。

期权激励在1995年之前国内还没实现过,记者们对此没有清晰的概念,觉得招揽杨帆这样的精英人才,给一些公司股票很正常,而且那31.5万美元里,他还要自掏腰包出20万美元,因此听完之后都没什么反应。

孙少洁是内鬼,比其他人更清楚这次记者会的主题,见状就加大火力,追问道:“当时骁龙估值多少?”

“我签约的时候,骁龙估值3000万美元左右,我签约两天之后,骁龙估值涨了10倍。”杨帆用深邃的目光环视全场,然后改用更加通俗的词句说道:“所以我相信两年之后,我和骁龙的工作合同到期时,拿到手的股票,价值会远远超过315万美元。”

只工作两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