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程序和波折(2 / 4)

刺激1995 愚乐 6137 字 2020-06-12

,长期不用就会生疏,再者1995年的软硬件环境和2016年不可同日而语,笔记本电脑里的程序几乎全都不能运行,需要移植或者重写,而很多软件是不能假手于他人的,只能自己动手,得未雨绸缪,好好练习。

至于为什么要写压缩软件,一是因为在存储容量有限的环境下,这类软件非常有用,二是受那个叫袁天钢的管理员启发,为未来做准备——再过几个月,划时代意义的Wdos95就要发布了,到时候除了微软之外,还有一个大赢家,那就是压缩软件Wzip。

&ns3.1时代,Wzip就诞生了,最初默默无闻,并没有掀起太多波澜,但在Wdos95发布后情况就变了,Wdos95简单易用的图形界面极大的降低了计算机使用难度,让PC走入千家万户,普通人成了电脑的主要使用者,而在另一方面,Wdos95底层过于封闭,又不稳定,经常崩溃,不管是编程难度还是执行效率都不如DOS,因此很多公司和程序员都拒绝为其开发软件,两相矛盾之下,市场上出现了巨大的空白,此时Wzip利用之前几年积累的开发经验,迅速推出了相应的新版本,压缩软件每个人都要用,市场广大,却连一个竞争对手都没有,自然一炮而红,很快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市场,几乎成了压缩软件的代名词。

Wzip在90年代后期炙手可热,但是在2000年之后迅速衰落了,原因在于它没有自己的算法,而是使用了菲利普卡兹发明的Dete算法,Dete算法虽然免费,但知识产权在PKWare公司手上,换句话说就是它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七寸掌握在别人手上,2002年因为加密问题和PKWare起了纠纷,停滞了两年没有发布新版本,结果被另一款压缩软件WRAR趁虚而入,取而代之。

杜秋打算把在2016年常用的开源软件7ZIP移植到1995年来,7ZIP采用了2001年才出现的LZMA算法,压缩率和压缩速度都比Wzip更胜一筹,缺点是压缩时消耗的硬件资源比较多,这在2016年无所谓,反正电脑性能过剩,但在1995年就需要仔细斟酌了,要知道机房的电脑内存只有1M,而他的笔记本电脑内存有16G,两者相差了1万6千倍,更不用提CPU的性能了……

除了硬件之外,软件开发环境差别也很大,笔记本电脑用的是64位的Wdos10,而机房的电脑里装的是16位的MSDOS6.0,编程工具也只有Bond公司于1991年推出的TurC/C++3.0编译器,这个编译器非常经典,是90年代很多学校和公司电脑里的标配,但对杜秋来说早已落伍了,用个类比的话,如果微软在2015年推出的最新版VisualC++编译器相当于M16自动步枪,那么TurC/C++3.0则相当于战国时代的青铜剑,青铜剑当然也能杀敌,但效率肯定不能和自动步枪相提并论。

甚至连编程语言本身都有所变化,C语言在1995年用的是1990年制定的C90标准,而在2016年用的是2011年制定的C11标准,很多早已使用习惯了的新特性得不到旧编译器支持,频频报错,重新适应要有个过程,因此杜秋写的很慢,一个晚上才折腾出几十行代码。

在下机的时候,他把软盘插进软驱,一边拷贝代码,一边又黑进了校园网的服务器,想看看有没有新的东西,结果什么都没找到,不由的有些失望——如果以2016年为参考点的话,1995年的云大计算机系水平还处在婴幼儿期,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昨天下载的一堆论文里,除了几篇外国货之外,其余全都是某些特定领域的计算机运用,比如矿井安全监测、企业财务管理之类的,几乎没有通用软件和互联网方面的内容。

接下来几天波澜不惊,白天做本子,晚上写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