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 晋造*(2 / 3)

。手一抬将顶上肩膀,枪口对着山下直接扣动了扳机。知道晋造武器质量有些问题的李子元,没有敢打连发,只是用点射测试这支枪。结果弹匣打到一半的时候,枪果然出现了卡壳的现象。

李子元几次试图拉开枪栓,退出卡壳的子弹都未能成功。最后还是董平接过枪后,仔细的将枪拆卸开,将枪膛内已经有些膨胀变形的子弹退了出来。董平将那枚膨胀的子弹挑出来之后道:“晋造连续开枪,子弹极其容易变形、膨胀。”

“除了因为管使用枪钢的质量不佳,生产工艺差也有一定的关系。另外,晋造轻武器子弹头里面,填充的材料也不行。那位少掌柜出身的山西王,的确在搞工业上有一手。他的晋绥军的确是全国军阀里面,除了东北军之外唯一军火能够自给的。”

“当年中原大战,晋绥军的炮兵给中央军带来的威胁和杀伤,甚至超过了整个晋绥军步兵。晋绥军作战是从来都不顾及弹药消耗的,手脚大的子弹像是泼水一样打。晋绥军中的比例,也是全国最好的。配备到班,除了晋绥军没有别的部队这么干过。”

“但这个算盘打的太过,在原材料上能省则省,造成了制造的质量不高。再加上子弹口径又是独一份,打光了子弹的话,阎老西不给补充就成了废铁。中原大战晋绥军溃败,一路上遗弃、被中央军缴械了几千支晋造,最后还是没有人用。”

“再加上这支和子弹,都制造了十多年。这枪钢没有生锈,就已经很不错了。打了几发,子弹也没有出太大问题,还勉强说得过去。我拆开的时候看了一下枪,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董平的解释,李子元只是点头笑了笑道:“你说的这个我知道,我们东渡黄河之后,那位山西王给了我们几百支。枪是好枪,就是枪和子弹的工艺都太差了。可不管怎么说人家自己生产的,战时就不用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的。”

“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能打死鬼子的就是好枪。质量差一些就差一些,只要能打死鬼子就行。不过这个特殊口径,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制造和生产的子弹,确实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有限的子弹要是打光,那位山西王不给补充,这枪就几乎等于报废了。”

“除了他自己的晋绥军,恐怕其他的军队要是装备这种枪,想要补充一些子弹还得看他的脸色。这款晋造武器要是能像川造的这款,清一水的使用驳壳枪子弹,估计这就没有这个麻烦了。”

“毕竟驳壳枪使用的七点六三毫米枪弹,在咱们国家使用量还是很大的。只要在咱们中国的地盘上,走到哪里都能弄到。虽说按照这个射速,也基本上消耗不起。可问题是毕竟来源广泛,相对来说好弄的多。”

只是李子元话虽说这么说,可这支重新组装好后,他也失去了再一次测试的兴趣。当年东渡黄河的时候晋绥军给了一些,部队一路上逆着溃军向前又捡了不少。只是可惜这些晋造质量差,子弹打光了又没有地方补充,最后只能全部淘汰。

对于这支枪的优缺点,李子元不用董平说也很清楚。当年他当排长的时候,就背着一支晋造。当连长的时候,这支枪才因为实在没有地方补充子弹换掉了。那支枪对于李子元来说,可谓是五味杂陈。

那支他当年刚背上从一个晋绥军溃军手中,搞来的这种枪的时候,李子元还是很自豪的,甚至可以说有些嘚瑟。毕竟一般部队的排长,都是和战士一样背着汉阳造。自己搞来这么一支火力凶猛,不亚于轻机枪的枪,很是有些炫耀。

那架势绝对相当于几十年后,开着车的人看着骑着电动车的人。只是没有两天,李子元就真的有些苦不堪言。这玩意太沉了,一支枪都赶上两支汉阳造的重量了。近战火力是和轻机枪差不多,可这重量也和轻机枪差不多。

关键是这枪背着比步枪重的多,近战火力虽说凶猛。可是因为弹药的问题,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