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记两三年里的两三事—14(1 / 2)

刘焉即使并没有进军关中的意思,他知道苏宁的凉州体系,在连年的征战之后,已经拥有了一支战力超乎群雄的军队,虽然那支军队部署的地方不在它的侦察范围之内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苏宁在西线征战的计划但他也不敢在核心利益上对苏宁造成威胁,因为那必然会造成苏宁的全力反扑,所以他只想得到苏宁一直无法完全掌控的汉中郡而已。

其实海洲这个地方在近些年来也成为了两种体系的一块心病。当年苏宁从武都郡发兵进攻汉中郡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以至于他在拿下面积广大的汉中郡之后,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每一寸土地进行有效的统治。再加上当地的五斗米教徒相当猖獗,便造成了后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实在整个战争的进行过程当中,大量的杀戮也造成了当地居民对凉州军队的不满。虽然被杀的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五斗米教徒,但由于当地人已经把五斗米价当作一种常态,所以那些死去的人,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有一种接近于邻里亲人的感觉。至少他们是不把信奉五斗米,这当做是一种罪孽的。

这其实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当凉州体系精心培养出来的盘古教传播到这里的时候,也遭到了一系列的各种抵制。再加上当时向西拓章的计划已经开始,苏宁把宗教的传播当成是控制和催生当地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于是盘古将也没有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汉中郡上面,这也就造成了五斗米教的后续发展。

其实从苏宁原本的想法来看,对于中华故土的文化认同,还需要自己一步一步的缓慢推行。他相信那些普罗大众美和精英知识分子们,都会在强烈的对比之下,发现他所推行的知识文化,与之前朝廷所推广的儒家谶纬之学,有着根本的差异。至少普罗大众们已经从丰富的农业生产当中,看到了苏宁所带来的知识的好处,要知道在这个时候,粮食生产可谓是朝廷认为的重中之重,即便到了东汉时期,也有为政八要,首在饮食的说法。

所以盘古教在普罗大众当中的印象非常之好,至少比起在精英人士当中受到的抵制是要小很多的,但是这种情况只出现在凉州体系的主要控制区当中,而在汉中郡这样的边缘地带,尤其是在当地已经有了宗教迷信的情况之下,就遇到了严峻的传播挑战。

于是在过去的七年当中,汉中郡的形势就一直没有太大的改善,终于到这次刘某人从南至北的攻击过程当中,当地颇有疾苦,非常壮大的势力,加入到了她的阵营之中,采取前后夹击,里应外合的办法,给苏宁的凉州体系驻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苏宁也没有想到,自己在汉中店的布局竟然是如此的脆弱不堪,好在接连多年修筑的堡垒,为他稳住了基本的形式,至少几个战略要地并没有落到敌人的手中,而同于关中地区出发的援军已经沿着褒斜道,迅速的进入了个汉中地区的西部地带,不过这样的部署并没有为形势的好转带来多大的帮助,而且更加不幸的是,他们的到来还为当地的粮食储备造成了严重的挤压,由于追求行军的速度,他们并没有携带太多的粮草,而褒斜道本身也并不是一条适合运输粮草的道路,所以他们只能坚守在堡垒之中,等待着来自凉州的粮食不及然而,不幸的是从凉州方面率先赶来的,竟然也是一支轻装急进的援军,他们所携带的粮食比关中方面的援军还少,于是本来就十分堪忧的汉中郡储粮,再一次遭遇到了巨大的考验。

这也是自从当年的粮食大危机之后,苏宁的零售体系遭遇到的又一次关于粮食的考验,不过这一次的严重程度,其实比那一次要差很多,苏宁只是稍微关心了一下有关方面,便立刻有数不胜数的各种粮食,从仓库当中被整齐搬出,然后用各种超乎寻常的方法送到了,急需增援的汉中郡去,这其中就有一拨人试图将轨道直接修到汉中郡境内,然后方便的进行粮食的运输,这一点其实并不是太大的难事,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