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六章 “大刘记印”(1 / 2)

满级考古大师 顾屈 31 字 2022-09-28

“又有铜,又有漆木、宝石还有鎏金!”

“这是一种十分少见的复合器啊,集多种工艺于一身!”

“难得,少见!”

“这种器型在历次考古中,都是极其稀少的,在海昏侯墓里,恐怕更稀有了,也许就只有这么一件也说不定!”

“孤品啊!”

考古基地的文保用室内,各种惊讶声此起彼伏。

此件青铜器设计之精巧,令人叫绝!

西汉可以说是青铜器最后的巅峰与辉煌了。

在铁器已经全面要取代青铜器的这时,青铜器的工艺和技艺也刚好已经走到了最巅峰的时期。

与春秋战国乃至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西汉的青铜器无疑是代表了华夏青铜文明的工艺巅峰。

比起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厚重感,西汉的青铜器更追求精巧。

就像这可开合的龙头,在商周考古中是断然不会出现的。

这其实就是一种工艺的进步,甚至是科技的进步!

而这件青铜器,镶宝石镶玉片配漆器,简直堪称稀世之宝!

隔壁大墓发掘现场内,还在继续忙着清理工作的陈翰,完全不知道,自己这随便整体提取出来的文物,居然是一件如此罕见的宝贝!

而他此时,还正在清理内椁室的其他文物。

青铜染炉、铜耳杯,依旧精美好看。

漆木耳杯,光鲜亮丽,甚至还能反光。

玉耳杯,玉质细腻做工精致,温润的质感历经两千年依旧不变。

内椁室内,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墓主人生前常用的东西。

像耳杯,就出土了铜、漆木、玉三种质地的。

虽然说,质地上分为三种,不过在用处上,这种耳杯只有两种用法。

一个是拿来装吃的,一个就是拿来盛酒。

玉耳杯,一般就是拿来当做酒器,玉这种质地,很适合装酒,因为质感较为温润。

不过“耳杯”这个叫法,只是现代人的称呼,或者说考古学上的称呼。

在当年这些器物使用的时候,可不是这个名字。

耳杯在拿来装酒的时候,名字是叫做“羽觞”的。

“觞”这个字,原意就是指的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的酒具。

三国曹植《七启》诗云:“盛以翠樽,酌以凋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

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曰:“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

这里的觞,便指的是羽觞。

觞从战国开始流行,一直到唐代都是华夏人广为使用的酒具。

高级贵族们用玉做觞,普通平民或者小贵族用漆木做觞。

玉质和漆木的耳杯,都是用来喝酒的觞。

不过青铜的就不一样了。

青铜的耳杯,到了西汉的时候,更多可能就是拿来当做盛放食物的用具,而非是喝酒的酒具。

只能说贵族们的享受程度上来了。

以前最早青铜耳杯才是“觞”,只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了漆木耳杯后,冰冰凉的青铜耳杯,就不是那么好入嘴了。

更别说古代酿造的酒,都是低度酒,大部分都是烧热后喝。

也就是所谓的“温酒”。

那青铜杯就更不适合了,散热太快了。

于是这种青铜的耳杯,渐渐就被当成了食具,拿来放食物了。

众所周知,西汉时期的人是分餐制。

而分餐制下,一人食实际上不需要太大的食具来装的。

就像现在的日料那样,都是用小碗。

那青铜耳杯的大小,就刚刚好可以用来当食具了。

不过,这些日用具的出土,并不是内椁室最重要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