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零七章 我棺椁呢?(1 / 2)

满级考古大师 顾屈 199 字 2022-09-01

发掘主墓室,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主墓室上面的棚木全部揭掉。

实际上,因为墓室遭遇过多次盗扰的原因,墓室上用作封顶的棚木,已经是千疮百孔了。

现在顶部棚木的保存情况较差,一部分腐朽塌陷,一部分已经消失了。

根据残存状况,可以推断出,原来应有19根棚木,粗细交错并排平铺。

每根棚木的直径在0.2~0.4米左右。

不管是粗细还是长度,都不能和九层妖塔的柏木比。

至于木材就更别提了。

虽然具体一时之间分辨不出来这些棚木是啥木材。

但是可以肯定,不是贵重的柏木。

考古工作人员,对其他的木头可能分不出来,但是柏木绝对是一认一个准。

因为柏木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古代帝王必选的墓葬用木。

黄肠题凑的标准用木!

将基本没剩下多少的主墓室棚木都拿开之后,从上往下看,主墓室内的情况,就映入了大家眼帘。

主墓室里是用石砌的四壁,在石层中间,还夹铺了方木。

感觉用石层+木层搭建墓葬,是吐谷浑部族的一种传统习俗。

东西两壁各有四层方木,南北两壁各有五层方木。壁面相对平整,局部略有塌陷。

主墓室的东壁,便是与甬道和墓门相连的位置,墓门就在东壁上。

从这点也可以看得出来,这座墓不是中原汉族的大墓。

因为没有汉人文明那种坐北朝南的特点,主墓室的朝向是坐西朝南,在南北两侧各有过道与侧室联通。

这和南越王墓那种主墓室坐北朝南,在东西两侧建造侧室的样子不一样。

不过在墓室内,又有一些明显是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的样子。

例如,在主墓室四壁,陈翰就发现,原来应该皆有斗栱类木结构。

斗栱,这是华夏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

一般只有华夏文化中的建筑,才会打造斗拱。

哦,还有小子日过得不错的那个国家,将唐式风格的建筑学去了。

奥,还有隔壁朝鲜,同样将明朝的建筑风格学去了。

那应该这么说,只有在华夏文化影响下的民族,才会这种中式建筑独有的斗栱。

而这座吐谷浑王族墓葬的主墓室内,居然在四壁有斗栱类木结构。

这说明他们的文化,肯定是受到当时的唐朝文化影响了。

想想也正常。

吐谷浑部族的位置,当时和大唐是邻居。

而且经常还要挨揍,被大唐打,不少领土在唐和吐蕃之间来回被争夺。

唐朝鼎盛时期,吐蕃都被赶回青藏高原了。

不过吐蕃鼎盛时期,唐朝的安西都护府,整个西域加河西走廊,也被吐蕃拿下了。

两国之间,爱恨交织了上百年,互相之间的文化其实都有影响到对方。

大唐也接收了不少吐蕃国的文化,在金银器的制作方面,很有“胡”风。

不过很可惜,主墓室内的斗栱类木结构,因盗扰损毁的非常严重。

只有东、西壁的木结构保存相对完整。

由下部的立柱、中部的托木和上部的出跳横梁三部分构成。

也正是这三部分结构的发现,才让考古队笃定了,这玩意就是斗栱,不是啥吐谷浑自己弄出来的木结构。

仅存的两根立柱,充当起了支撑棚木的作用,估计原来建造主墓室的时候,是真的将这个墓室当成人活着的时候住的“房子”来建造的。

这才有横梁、立柱、斗拱等结构。

这些出跳横木、托木、立柱等残存的木结构,虽然保存的情况较差,但是因为年代距离现在相对汉代还是比较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