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九章 吴王子光戟(1 / 2)

满级考古大师 顾屈 208 字 2022-08-11

曾孙邵,是这个21号墓的墓主人。

毫无疑问,这是一位曾国的中高级贵族。

在春秋那个年代,各个诸侯国把持国中权利和职位的,可不是靠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吏。

靠的都是自家公族和封地内的封君们来治理国家。

这位曾孙邵,显然就是曾国的一位封君,属于公族的一员。

没准在世的时候,还担任曾国的某个重要官职。

比如司马、司寇、尉、卿之类的官。

一座没有被盗掘过的春秋贵族墓地,还是很有价值的。

陈翰顺势就加入进了林雅和苏飒她们的发掘工作之中。

这座墓三个人来发掘,确实是有点忙不过来,多一个人帮忙能更快点。

“话说,一位曾侯之孙,棺椁居然都只有一棺一椁。”

“之前听导师说,枣树林墓地那边发现的一座曾侯墓,也只有一棺二椁。”

“枣树林那边是春秋中期的曾国贵族墓地,我们这是春秋偏晚期的曾国贵族墓地。”

“在那个年代,其他诸侯国的国君早就已经开始逾制,用九鼎八簋,七重棺椁陪葬了。”

“曾国倒是很老实啊,一点都没有逾制。”

陈翰喷喷称奇。

之前枣树林墓地那边发掘的曾公求墓,虽然说人家自称是曾公,比侯还高一截。

但是在礼器的使用上,还是非常循规蹈矩的。

陪葬的礼器是诸侯层次的七鼎六簋,用的棺椁甚至都没有五重,只有二重。

这是什么概念?

依《礼记、檀弓上》和《丧大记》所记载周代制度规定,天子之棺四重、上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但是,这个制度只维持到了西周晚期,到了平王东迁之后,东周的各诸侯基本就不依此礼了。

就连东周的天子也逾制,或者说不能说逾制,而是改制为天子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

可是在偏远南方,自西周初年就封分了的姬姓曾国,却一直严苛的准守了周初的规定,下葬时棺椁只用二重。

这说明至少到春秋中后期,曾国的贵族们都还是心向周王室的,还是对西周的一切制度很遵循的。

按照现代的说法,曾国在东周数十诸侯国中,属于是保守派!

倒是到了战国时期,天下彻底进入乱战之世后,曾国也没再坚持这一套了。

曾侯乙墓可是出土了九鼎八簋的天子之器,妥妥的没把周礼当回事了。

倒是这位曾孙邵,看出土青铜器的形制,应该是偏向春秋晚期的风格和样式。

他使用的棺椁是古早周礼中的大夫一重,随葬的重要礼器,也同样是符合周礼的五鼎四簋。

不但清晰表明了他大夫的身份,而且非常守礼,一点都没有逾越。

不像隔壁晋国同属春秋晚期的赵卿墓,出土了诸侯才能用的七鼎!

要知道,卿大夫也是大夫啊!按照周礼,只能陪葬五鼎四簋的。

但是这位赵卿,却冒天下之大不韪,给自己陪葬了七鼎六簋!

不过想想也可以理解。

这位赵卿可是赵简子(赵鞅),是赵襄子(赵无恤)的爹。

赵简子和赵襄子可是主导参与了三家分晋的两位大老,是赵国的始祖!

晋国就是在他俩的手上,从霸主伯国,变成了被臣子以下克上,瓜分不剩的。

饭团探书

礼崩乐坏始于晋!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中心地区,以赵简子和赵襄子的勃勃野心,赵襄子给老爹陪葬诸侯才能享用的七鼎可太合理了。

没准这父子俩活着的时候,就在正大光明的用七鼎六簋呢...

话说,当年孔子怎么不来曾国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