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发愁(2 / 3)

哉地坐在自个家里想事情了。

如果说,盛京城内的风云变化,只是让他感慨的话,朝廷那边的变化,就真得让他大吃一惊了。

之前的时候,阿巴泰领着清蒙联军入关,结果却大败而归,一开始的时候,祖大寿压根不信。

朝廷关内的实力,在松锦之战后到底怎么样,他是心中有数的。也是如此,当时皇太极派人问话的时候,他和洪承畴的答复其实是差不多的。

甚至在事后,祖大寿对朝廷官军的实力,其实比建虏还要不信。

至少对建虏来说,明国有一支强军,那是将信将疑的。可对祖大寿来说,他认为之前的蓟州之战,大概率是有什么意外,才让孙传庭走了狗屎运,赢了一仗。

然而,这一次,他却是万万没想到,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竟然也全军覆没,还有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弃守锦州而逃。

从这一点来说,朝廷官军真得是有那么强大了?

说实话,从结果上来看,祖大寿是能得到这个结论;可是,从他的感情上来说,真得是难以相信。

关内烂成什么样子,他不是不知道!就算有再厉害的人,也不可能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内,就能扭转局面吧?

总之,祖大寿是无论如何,都想不清楚关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

之前多尔衮的拜访中,他已经得知,追杀济尔哈朗的骑军就是他的外甥吴三桂。

想着这些的祖大寿,感觉非常有必要,私下去信,问问吴三桂,关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朝廷官军是怎么变强的?还是说,是另有原因导致了大清军队这两次的惨败?

这么想着,他便转身入书房去了。

另外一边,也有一人,把女真女人给支开了,自己坐在书房内发呆。文质彬彬的,一看就知道是个文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前大明蓟辽总督,如今建虏摄政王幕僚处做事的洪承畴。

就算他自认为比祖大寿聪明,可也同样想不明白,为什么朝廷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如果说蓟州之战,是大清军队犯了什么错误,孙传庭捡到了什么便宜,才导致朝廷官军大胜,他认为是有可能的;可是,又一次朝廷大军大捷,大清军队连好不容易打下的锦州都放弃了,那就只能说明,朝廷官军真得很强大了!

可是,相对来说,他比祖大寿更要了解朝廷,了解朝堂诸公,也了解那个皇帝,他也因此,就更是想不通,怎么可能会变化这么大呢?

多尔衮咨询的问题,不管多难,他都能轻松的一一答复,让多尔衮很满意;可是,对这个问题,洪承畴就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了。

而这一点不搞明白的话,洪承畴对于他的前途未来,就开始忧虑起来了。

如果就本心来说,他肯定是看不起这些辽东蛮夷的。可是,如今却在辽东蛮夷的掌控之中,为了活命,只能听蛮夷的差遣,还要让蛮夷觉得,他是个有用的人,如此才不会被弃之不用!不说杀他,拿他当普通包衣一样,他都害怕!

可是,如果朝廷真得强大了,以朝廷的人力物力,还有这辽东的贫瘠,人口的缺失,洪承畴又不认为,建虏能坚持多久,迟早会被朝廷平定的。

而如果朝廷平定辽东的话,他又何去何从?

他才四十岁,正当壮年。从小家贫,靠着比别人付出十倍的努力,才科举中进士,在官场上战战兢兢,伺候好上上下下,才一路升官;更是冒险领兵,靠着剿贼才最终升到了封疆大吏。

也是如此,他才不甘心这么年轻就殉国而选择投降了建虏。按照这样的局势发展,估计不到五十岁,就又要面临生死抉择了吧?

不对,那个时候,朝廷会谅解自己么?

对此,洪承畴心中的怀疑是非常大的。

他自认为对于那个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