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 真想发火(2 / 3)

爷是真得要领兵出征了啊!”

“那可不,想必他们还想多立军功,指不定不满足国公之位呢!”

“那是,公爷总没有王爷好听吧!”

“……”

徐允祯和张世泽本来不理他们的,只是往外走,听到后来,就有点听不下去了。再让他们说下去,谋逆的事都会说出来!

于是,他们两人都是站定,然后扫视身后跟着的人群。

不得不说,国公和侯爵之间的差距,那是非常大的。

就整个大明朝,国公一共封了也就五个人(前文有误,漏了云南那位),而侯爵却是足足有二十二个之多。

后面的侯爵和伯爵被他们两人这么一扫视,顿时就不敢说话了,场面顿时就安静了下来。

徐允祯看了下不远处的宫女内侍,虽然他们都是低眉顺眼的,但指不定就是皇帝的耳目。

这宫内啊,已经是今非昔比,不像以前那样好说话的。

这么想着,他便冷冷地说道:“我们世受国恩,如今皇上已经表明态度,自当出钱出力,何以退缩之?”

说完之后,他便转身扬长而去。

张世泽没有说话,就在徐允祯后面走了。

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点傻眼。

不过很快,就有人回过神来:出钱出力,怕是应对之策就在这四个字里面。

这么想着,他们便纷纷回去琢磨了。

至于商量去那处总督巡抚帐下效力,那是想都没想过的事情。

很快,武英殿内的事情,就在官场上传开了。

隔一日,就有文官,不止是御史言官,纷纷就给崇祯皇帝上奏了。

司礼监把这些奏章分类,送到了崇祯皇帝的面前。

崇祯皇帝先看奏章份数最多的,只是打开翻了几本,他就皱了眉头,一头的火。

这些奏章都是一个腔调,说这些武勋不宜领兵,原因要么说他们门生故旧很多,一旦真正掌握军权,恐怕尾大不掉,为防万一,就不能给他们领兵的机会。

要么说这些武勋已经是恩赐之顶峰,如果他们一旦立下军功,那朝廷何以赏赐,已经封无可封,如之奈何?

崇祯皇帝翻看了几本之后,就直接把这些奏章给推下了御桌,吓得边上的内侍都是噤若寒蝉。

他们已经好久没有看到皇帝会如此发火了!

随后,崇祯皇帝又去看其他分类的奏章。

他发现,倒也有据实说话的。说这些武勋安乐了几百年,养尊处优惯了,如果让他们去领兵,只会让局势更坏!结论么,也是不宜领兵。

另外还有一类奏章,很少,但是他们的观点是:这些武勋就和藩王一样世袭。在太祖洪武年间,他们是可以领军权,为大明镇守一方。

但是,自从成祖永乐年间之后,藩王兵权被收,只能待在封地,不能过问政事。武勋这边,其实道理差不多。如果皇帝破例,要让武勋领兵的,那藩王怎么办?如果他们也说要为国效力,愿意为国出战,那皇帝是允许还是不允许?

至今在凤阳那边,还圈禁着唐王,当初的理由不就是他没有得到皇帝允许,就私自募兵勤王么!

真要说起来,人家勤王,这是国家危难之际的奋勇之举,不是应该表彰,为何却圈禁了他?

如果武勋重新掌握军权,领兵出征的话,那原唐王是不是就应该无罪,反而要表彰?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了么?

大概看完了这些奏章,崇祯皇帝紧皱着眉头,有点伤脑筋了。感觉治理武勋这个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边上一直没有说话的王承恩,看到崇祯皇帝如此,便示意身边的内侍赶紧去收拾那些奏章,而他自己,则靠近崇祯皇帝,低声奏道:“万岁爷,据西厂的消息,那些勋贵们散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