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孔子(2 / 2)

的乃是“礼法”。

而实际上,这礼法所代表的,便是一个既定的“序”。

长幼尊卑,纲常伦理。与不同等级的人交往也应该有不同的礼遇。

这便是孔子的礼。

如果是在普通的历史上,孔子的礼倒也正常。但是在这个世界,却是“上天”存在着的世界。

上天行周,从而才有周礼,孔子的礼,尤其是从周礼衍生而来的礼,某种意义上来说,便代表着“天”。

虽然,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不语,不代表不信,而是代表敬。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这说明,孔子还是相信“鬼神”的存在,并且尊奉于“天”的。

而苏寻的所作所为,乃是以剑斩命,拒绝了传承天命,也拒绝了“礼”。天命不再,周室难兴,因此,孔子会怀疑人生便也是很正常的了。

面对孔子的问话,老子指向大地,说道:“这天下的正路,就在这里。”

孔子一愣:“就在这里?”

老子点头道:“天下的正路,在于造化。天地存在,造化便存在。天所制定的新路,无论是规则也好,道理也好,礼法也罢,终究是片面的。”

“人心没有伪装,才能够分清楚何为真,何为假。若强行压抑一个人的本性,所能够得到的往往是相违逆的后果。这一次,苏童儿的作为,便是最好的例子。”

老子说到最后,目光放在了苏寻的神色。

苏寻听到前面,心中还若有所悟,总觉得老子虽然是在解答孔子的话,但好像隐约也有指点自己的意思。但等听到最后一句,心中也是不由一怔。

那孔子目光也再度放在了他的身上,含有深意地说道:“原来洛邑的瑞象,果然是苏公子所为。”他之前似乎也有猜测,但一直不敢确认,如今终于证实,看向苏寻的目光也更加复杂了。

毕竟,苏寻相当于亲手毁了孔子的周礼。

不过孔子也没有说什么,面向老子道:“先生的道超然于物外,孔丘佩服不已。不过,我却仍然不赞同先生所言。周室虽然或许将不复存在,但是天下尚有诸侯,我有意游历诸国,总有一日能够验证礼法是否能够创造太平盛世。”

孔子说完,便向老子继续行大礼,然后,便回归于身后的百人之列,向东方扬长而去了。

来到了,遇到了,看到了,离开了。

孔子与老子的相遇没有苏寻想象中的碰撞。仿佛十分平常,就像是遇到了一个问路人。

但是,看着孔子的离去,苏寻,却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