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九章 方腊:属于圣公的机会来了!(2 / 3)

何?”

何执中一怔。

赵佶道:“此二人不是号称万夫不当之勇,精通兵法么,他们虽出身名门,在军中的根基却远远不及折种两家,他们领军,朕才能放心!”

“何况这几人之前都守卫皇城有失,是朕宽宏大量,饶恕他们的罪责,他们也确实感恩戴德,如今杨志守住了应天府,可见使功不如使过,是颠簸不破的道理啊!”

何执中满嘴发苦。

现在这个时候就别玩权术了啊,让关胜和呼延灼取代折可适和种师道,掌控西军,这看似可行,但实在是想当然的作法……

在军中,论战绩、比威望,关胜和呼延灼都是小字辈,别说跟折可适和种师道相比,就算是西军中层将领,都有大把战绩辉煌,强过两人的。

何况退一步说,就算关胜和呼延灼的能力和威望足够,只要不是在西军成长起来的,都会被排斥,边境将士往往就是听命于带领他们的主帅,否则极易哗变,这也是种家、折家代代在边境参军立功的缘故,父亲打仗,将儿子带在身边,死后也能交托部下,军心才能稳固。

难道朝廷就不知道,这些武将世家在军中根基太深么,不是真的完全信任,听之任之,而是无可奈何,必须要用这些忠诚度尚可的世家子弟,来支撑边境的战局!

但偏偏这个道理,何执中现在不敢说,否则更加坐实了种家折家以军为私曲的事实,只能道:“陛下,折种二将对阵西贼多年,素有边功,近擒田虎,平复叛乱,更应该大大褒奖,若反罪责,恐天下不服啊!”

赵佶冷笑起来:“放心,不会再有王黼的莫须有之事了,将这些所谓忠臣良将的罪状,拿给何相看!”

内侍将一沓厚厚的案录拿了过去,何执中取来一看,眼睛不禁瞪大:“这是……”

赵佶胸有成竹地道:“这是折家和种家的贪污罪证,他们在边境大使钱财,中饱私囊,上面条条项项,都清楚地列着呢!”

这些罪证是李宪收集的,交予童贯,童贯死后,被其干儿子所得,后献给贾详,最终到了赵佶手中。

赵佶如获至宝,现在果然派上了用场。

何执中看着罪状,手轻轻颤抖起来。

赵匡胤有言,“文臣纵皆贪浊,都未及武臣一人也”,大宋历朝的贪污大案,往往都是以武人为主,其中仁宗朝牵扯众多的公使钱案,更是将西军诸多将领牵扯进去,包括狄青和种世衡。

这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武将要和边境的那些羌民部落打交道,而那些羌人很实在,就是看好处,这些将领往往就需要大撒钱币,用来收买人心。

所以文臣不贪污很简单,只拿俸禄,不收贿赂,秉公办事就是,但武将想要打胜仗,就必须用钱,而这个钱往往是说不清楚的。

后来明朝有位著名的臣子,在面对类似的弹劾时,也有过这么一番话“臣为国除贼,用间用饵,非小惠不成大谋”,不能以此定他的贪污之罪。

说这个话的人叫胡宗宪,对应的皇帝是嘉靖,嘉靖对此的反应是“帝以为然,更慰谕之”。

当然,只要有这类把柄,处置不处置,如何处置,就要看上位者的一念之间,后来胡宗宪还是被嘉靖下狱了,现在赵佶也要用这种罪状,将折可适和种师道名正言顺地拿下。

何执中大急:“陛下,今时不同往日……”

然而他未能说完,赵佶就拂袖而起,极为不悦地道:“不必多言,令御史台审理这场贪浊大案,再着关胜、呼延灼速速入西军,接管军权,渡江平叛!”

眼见赵佶转身离去,何执中颤颤巍巍地起身,一路恍惚地出了宫城,抬头看向天上明晃晃的太阳,突然后悔起来,自己不该接任宰相的。

但这也是事后之言,除非辞官不做,否则上命下达,也由不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