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各怀心思(1 / 4)

梁梦松是理工男不假,但不代表他情商低,他如果是个情商低的人,上辈子也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

在这个场合,当着这么多委员会主任、总裁、副总裁的面,大老板如此抬举他,他既感到惶恐, 又感到激动。

虽然他博士导师是大名鼎鼎的胡正明,并且博士毕业后,和导师胡正明一同当选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但他加入ad后,也仅仅是ad存储器研发团队中的一名普通博士研究员。

在ad干了不到一年,梁梦松就经猎头介绍来到了香江将军澳工业园, 刚去的时候年薪十五美元,是他在ad年薪的三倍。

梁梦松一辈子也忘不了三年前的那一天,大老板来厂里视察,他作为晶圆厂技术主管负责回答老板的问题,然后当场就被大老板破格提拔为晶圆厂的代厂长,年薪百万美元!

年薪百万美元啊!

能拿这样待遇的人在硅谷都找不出一巴掌!

光这份知遇之恩,梁梦松就觉得无以为报,只有拼命干出一番成绩来,才能对得起老板的厚遇!

这三年来,他几乎就住在了晶圆厂。

从厂房建设、人员招募和培训、设备安装和调试、第一炉单晶硅棒成型,第一片晶圆切割打磨抛光,第一次流片成功,第一次成功完成封装测试,直到第一枚量产cpu封装下线。

从开始建厂到月产5000片6英寸晶圆和2000片8英寸晶圆,他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可谓神速了。

或许有人对这个速度没有什么概念, 那就举两个同时期的例子。

一个是1990年8月份启动的“908工程”,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其中15亿元用在华晶电子,建设月产能1.2万片的晶圆厂,另外5亿元投给9家集成电路企业设立设计中心。

然而, 这个被寄予厚望的“908工程”,光审批就用了2年!

然后讨论是否从a&;;;;;;;;;;tt(朗讯)引入最先进的0.9微米生产线和技术,花了整整3年时间才定下来,再加上建厂的2年,从立项到投产总共历时7年。

建成时,华晶技术水平已经落后国际主流技术水平45代,投产当年亏损2.4亿元,成“投产即落后”的典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家坡,他们同样在1990年投资特许半导体,仅用2年时间建成,第三年投产。

将军澳晶圆厂一期工程2条6英寸晶圆生产线和1条8英寸晶圆生产线,前者主要生产1.23微米制程的晶圆,后者主要生产1微米制程的晶圆。

1990年年初动工,10个月时间完成厂房建设,6个月时间安装设备调试,6个月时间技术培训和试生产,从动工到投产只用了22个月!

在这期间, 又启动了二期工程, 同样2条6英寸晶圆生产线和1条8英寸晶圆生产线,现在已经进入了设备安装调试阶段, 一切顺利的话,最早今年年底,最迟明年春天就能投产。

梁梦松却觉得自己很对不起老板,辜负了老板对自己的殷切期望。

将军澳晶圆厂的技术是老板花大价钱从a&;;;;;;;;;;tt引进的,光4条6英寸生产线和2条8英寸生产线投资就将近10亿美元,工艺技术授权费用5000万美元,再加上研发费用,总投资超过了10亿美元。

如果再算上晶圆厂地皮的钱,15亿美元都打不住!

大老板砸了这么多钱,可他拼命努力,8英寸1微米制程的晶圆良率始终上不去,只有不到30。

大多数晶圆厂能将良率维持在八成左右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但三成的良率根本无法量产,成本太高。

于是他向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