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微服私访(1 / 3)

郭凡声疑惑道:“原材料上涨,完全可以提高终端产品的销售价格。终端产品价格下降,也可以调低原材料收购价格。风险怎么就都让企业承担了?”

“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以为产业链上的价格传递是自由的和瞬时完成的,但实际上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供求决定价格,价格是由终端供需决定的,供大于求,终端产品价格下降,然后反方向传递到产业链上游,造成的结果是原材料价格的下跌;反之,供不应求,终端产品价格上涨,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

郭凡声毕竟是经济学专业出身,听傅松这么一讲,马上赞同道:“因为价格传递需要时间,也就是存在滞后性,单个企业很难预测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趋势和市场供需关系,整个产业链的价格波动风险,确实是被产业链中游的企业给承担了。”

傅松点点头道:“如果产业链中原材料的生产周期跨度较长,比如粮食,类似的还有房地产,这种产业链的价格传递滞后性更加明显,处于产业链中游的企业所需承担的风险就更大。

所以,为了降低风险,确切地说,为了能将风险尽可能地分散,产业链中游的企业就有朝产业链上、下两个方向扩张的动力。

这些其实以前咱俩都聊过,只不过没这么系统。我现在重新拿出来炒冷饭,是想告诉你,你的每一个决策,企业的每一个业务,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某个或某几个问题……。”

“拿你现在的《商情广告》来说吧,你想解决什么问题?难道只是帮买电脑和电器的人砍价?如果是这么个目的,也不是不可以,但我始终觉得,格局小了,这根本不是你老郭该干的事情。”

傅松最后这句话说得相当不客气,不过郭凡声不仅不生气,反而诚恳地接受批评,“让你这么一说,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顿了顿,他缓缓组织语言道:“如果对号入座的话,我现在做的是卖信息的工作,虽然也干一些信息收集、加工的活儿,但其实并没有深入,缺乏核心竞争力。所以要从程序上建立从信息采集、加工制作、产销一体化的商务信息服务全产业链。”

傅松摇摇头道:“还不够。”

“还不够?”

“你说的这种商业模式,其实还没有脱离寄生的范畴。”

“寄生?”

“对,寄生。”傅松点点头,“你把业务寄生在企业身上,而不是主动去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这样一来,你只能被动地去从企业身上汲取养分。

我心目中理想的模式应该是,要跟企业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谁都不能离开谁,离开了谁都活不好。如果更进一步,你要带着企业玩,让企业跟着你的指挥棒转。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成为某个领域的权威,要掌握话语权,你说的话就是企业努力的方向。”

郭凡声诧异道:“这……,这不是抢了国家计委的活儿了吗?”

傅松笑道:“国家计委是用政策和行政权力来干预市场,从而自上而下地影响企业,这种宏观调控在响应速度上是存在不足的。但如果换成一个触角怪企业来做这件事,那就不一样了。

因为你跟生产企业的联系紧密,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对企业施加影响。刚才说的话语权是一方面,还有一个途径,就是金融,或者叫产业链金融……。”

郭凡声离职之前,傅松曾跟他有过一次长谈。

傅松当时听说他想做黄页,也就是商情信息服务的生意,考虑到他上辈子就是以此起家,最后还能把慧聪做上市了,就忍痛同意了他的离职申请。

但他记得老郭的慧聪最后还是没落了,如果老郭这辈子不做改变,继续沿用上辈子的商业模式,或者即便有所改变,但却没有彻底摆脱贩卖商业信息的范畴,那慧聪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