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在京城(第三更,求订阅,求月票)(2 / 3)

内城地方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没有经过系统规划的民居,但是更多的却是长满杂草的旷野,这年月的北京外城还没有发展起来,在旷野上既有百姓种的菜田,也有许多老百姓自发盖的棚子之类的房层,实际上,北京外城的繁荣,要等满清入关之后,占领京城的满清,直接把内城的汉人从他们的家中全都赶了出去,让他们到外城自生自灭,如此外城的人口才充实起来。

可是现如今,外城空荡荡的就像是后世熟悉的工业园区一样,不过这也便利了不少——按兵部的安排,毛承禄一行人就直接在外城安营扎寨,他们随行的有五百兵丁,毕竟要押解三百多俘虏。

当然了,作为寻常百姓施奕文,却不能住在营寨里,虽然他也是领旨进京,可却不能和毛承禄住在一起,毛承禄直接在京城内给他寻了一处客栈住了下来。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施奕文就再没见过到毛承禄,想来也是,他是代表毛文龙进京的,进京之后自然要拜访各位朝中大员,甚至可能还要去拜访那位传说中的九千岁,在历史上,袁崇焕给毛文龙罗织的罪名里不还有一个“结交阉党”嘛。

当然了,施奕文作为一介草民,甚至连打点朝中大员的权力都没有,对于朝中诸人来说,他就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人物而已。

甚至就连授他为指挥佥事时,也不过只是派了一个太监,两个锦衣卫到他住的客栈里宣了一下圣旨,然后给了一身官服,一枚官印……然后就没有了。而这个所谓的指挥佥事不过就是“虚职”,甚至都不需要到兵部报到,就是一个“荣誉头衔”罢了。

“恭喜施大人,十天后初一,施大人要和朝中的文武官员一起参加大朝会,施大人呢,就这可是陛下格外的恩典呢,不知多少人一辈子都没机会参加朝会,就是三榜进士要是不入朝,那也是没机会参于朝会的。”

宣旨之后,太监笑眯眯的说着“恩典”时,施奕文的心里犯着嘀咕。

“就这……”

一身官袍、一方官印,再加上列席大朝会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皇帝的赏赐?

可不是咋的。

还价值两万五千石粮食呢!

不对,对此,施奕文倒也不觉得的意外,毕竟,对于那些大佬来说,他不过就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人物。能赏你个官,你就知足吧。

要知道再过十几年,当崇祯皇帝面对要亡国的时候,面对救兵有如救火的局面。他是怎么做的?在给吴三桂那个伯爵的时候,也是犹豫过来,犹豫过去,不知斟酌了多久。

好嘛,到最后直接把大明朝给犹豫没有了,您说。和人家相比,你又算得了什么?

难不成还想指望这点粮食换一个伯爵不成。

嗯,崇祯皇帝崇祯帝在临亡国的时候,还曾发起捐款运动,那次捐款运动中,大臣勋贵们捐出了多少两银子姑且不说他。唯一一抹温暖色彩反而是一位平民捐款者。

当时京城内有位60多岁的平民老头,得知消息后,来到了户部,一次性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崇祯得知后,很是感动,马上下令给他赏了一个“锦衣千户”之职。

瞧见没有,倾家荡产,也就换了这么一个职位。当然了那人的这个锦衣千户之职也就当了一天,然后北京城就被攻破了。

现在咱不过是拿那么一点粮食,换这么一个职位,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当然了,施大公子财大气粗,压根儿就不计较这些。他甚至还非常享受现在这种待遇。闷声发大财,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而且就他的本意来说,他压根就不愿意来京城。

眼下的这个局面反而是件好事。这倒也让施奕文轻松了许多,不用去考虑应付并不熟悉的人事,还可以近距离的去接触这个时代的京城,比如近距离的观察一下这个时代京城的商业,毕竟,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施奕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