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分田地(2 / 2)

感觉,原本陈立他们都已经做好了要让本地人欺负的准备了,可不曾想,迎接他们的不是本地人,而是和他们一样从辽东过来的,他们都是无家可归的难民。

而在这里,等待他们会是什么呢?

站在桌子前,陈立一一回答着书吏的问题,无非就是他叫什么名字,多大了,祖籍什么地方,大抵上都是这样的问题。

“会种田吗?”

“种田?”

陈立诧异道。

“对,就是种田,会种水田吗?”

书吏再次问道。

“会的,会的,老爷,咱那块可是全辽东种稻最早的地方,打从正统年间,就有人种稻了,咱打小吃的就是米,种的的就是稻,咋能不会种呢?”

明代辽东普遍种植水稻!

这绝对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实际上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设立辽东军屯的时候,就有不少屯堡种稻,一来是因为军中有朝鲜俘虏,二来是因为辽东本身就是水稻产区。早在唐朝时辽东的卢城水稻就已经作为贡品上贡,到唐末契丹崛起后,因为稻田影响骑兵,契丹人才禁种水稻,到朱元朝收复辽东后,辽东军屯就再次大规模种植水稻。不过这一切最终皆毁于建奴之手,在建奴占据辽东后,数百万辽民不是被杀,就是逃亡内地,因为种稻耗费人力,建奴实施禁稻,最以至于后人压根就不知道,辽东在历史上,也是水稻的主产区,甚至在明代的京城市场上辽东米也是上等米粮。而东北大米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还是二十世纪之后的事情。

辽东人擅长种稻,有点出乎意料的同时,这倒也让施奕文松了口气,毕竟,北港这边的气候条件,更适合种植水稻,而不是小麦或者高粱。

所以,如果碰到会种稻的难民,就直接的分地。

“会种稻就行,拿着号牌去那边等着,现在天刚开春,等你们训练完了,到了地方,好好的整整地,把田种起来。”

种田……

陈立惊讶的看着书吏。

“老爷,种,种田,俺有田种?”

“瞧你说的,不种田还能白养你不成,按咱们北港的规矩,你们两口人领三十亩田,种子、工具由官府,两年免租,只归还官府种粮、农具钱,第三年开始交租三成……”

书吏的话,听得陈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有田了!

而且还有三十亩。在陈立惊讶的说不出话时,身边的媳妇却激动的流出了眼泪。

“大,大哥,咱,咱家又有田了,这,这田是咱家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