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九章 日益扩展的齐日贸易(2 / 4)

1635汉风再起 重庆老Q 263 字 11个月前

为此,作为驱赶华寇、夷狄之术,无论如何应当尽力加强铁炮舰船的武备,以天皇为帜,以公方(幕府)为总领,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护卫神国。

这种观点虽然还没有特别地将“攘华排夷”与“尊王”结合起来,但在许多有识之士内心是有这样的期待,在号召国中民众为国防献身时,自能统一人心,激起民众“尊王”之欲。

其二,为消极开放国门,以拖待变,缓缓图之。这种观点认为,“可以主张与华寇、夷狄贸易往来,以免神国无端遭敌人入寇之虞。暂且应允与他国进行贸易以安抚其心,在此期间,加强我神国武备,待我方具有与之抗衡的力量时,在行中断贸易,并以武力驱之。”

许多日本学者认为,这种观点无非就是一种拖延战术,其目的是要恢复原先最为严格的锁国状态。

甚至有些激进的武士将这个观点称为“在我们一代面前制造平安无事的假象,其实是一种怯懦者的借口”,并批评说:“靠近华寇和夷狄,并与之进行贸易,必使我神国人心散漫,而难有我武备强大之日。”

其三,积极开放国门,拥抱“外面世界”,整顿革新,师寇长技以自强。这类观点是,改变神国传统、祖宗制度,彻底取消锁国令,允许与华寇、夷狄进行贸易,同时,我神国亦需建造大船、扩充大炮,主动走出国门开拓贸易。对世界各国采取怀柔之策,与之结好相通,积极发挥神国影响力。

但国内许多保守的文人学者却对这种观点大加批评,他们认为贸易活动只是买入大量无用的奢侈品,对于自给自足的日本没有必要。他们还特别强调,贸易会使轻浮、思维浅薄的日本人感染上“华寇、夷狄的风俗”,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做法。一旦染上华寇、夷狄的风习,就会丧失国人的爱国忠君之心,为敌国的再次入侵打开门户。

“无论日本国内出现什么观点,只要我们能帮着德川氏勉力维持幕府统治,助其压制国内那些挑事的强藩,自当可以继续维持我们齐国于日本诸岛的商业利益。”齐国驻江户公使黄廷荣将黑衣卫搜集和整理的日本各地舆情简报放在桌案上,随手将一支名贵的烟斗拿了起来,叼在嘴里,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惬意地吐出几个烟圈。

“公使的意思是,幕府向我们提请的一百万汉洲银元的贷款,可以应允并从速办理?”齐国对外商务部驻日参议王宗宪立时会意。

“不错,幕府现在非常缺钱。”黄廷荣点点头说道:“新任幕府将军德川纲吉去年曾计划要按照惯例参拜日光东照宫(德川家康的灵庙),但都未能成行。虽然幕府表明上声称是为了体恤民力,不愿加重百姓之疲敝,可实际上是因为幕府连这点钱都拿不出。今年五月,幕府再次发出上知令(即没收土地,收归幕府直辖的命令),所针对的就是大坂和江户周围方圆四十公里较为富庶的地区。”

“尽管,幕府在解释此次上知令时,表示只是依循前例为监管之便。但其目的,不过是为了获得年贡率高的大名和旗本的私有领地,补充极为困顿的幕府财政。当然,此举也是为了解决江户和大坂领地错综复杂的状况,加以强化幕府将军的统治。”

“此次上知令针对的对象绝大部分是谱代大名,五百石以上的藩主被换到年贡率低的领地,五百石以下的则按每百石黄金十两的比例折算,由此引发了大名和旗本的强烈反对。在他们看来,自家先祖跟着德川家康征服天下,因战功受封而世代相传的土地怎么能无罪而移封。瞧着吧,那些受了委屈的大名和旗本肯定要搞出一些事端来。若是幕府口袋里没点钱,如何弹压暴走的大名和旗本?”

“若是幕府辖地发生动乱,那些蠢蠢欲动的地方强藩,怕是也要趁机搞事。”王宗宪不无担忧地说道:“仙台藩、长州藩、萨摩藩这三家,可没一个是省油的灯!”

“想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