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章 印度洋秩序的维护者(2 / 4)

1635汉风再起 重庆老Q 255 字 2023-02-24

西蒙叹道:“在欧洲,包括我们英格兰在内,所有的国家都会不可避免地卷入到纷繁复杂的地区争端当中。法国人的野心,荷兰人的贪婪,德意志的自私,瑞典的短视,还有哈布斯堡的愚蠢,将整个欧洲地区搅成一团乱麻。”

“是呀,在整个欧洲,和平的时间总是非常短暂的。一场战争尚未结束,新的战争又重新燃起,杀戮、饥饿、战乱,还有瘟疫,仿佛永远笼罩在欧洲大地之上。”菲力普·多尔感慨地说道:“就在我们所有欧洲国家陷入厮杀纷争之际,齐国人的商业势力,从东印度群岛逐渐扩展至孟加拉、印度、波斯,以及红海。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将触角最终伸向我们欧洲。”

从印度地区驶来的两艘齐国商船之所以受到萨法维帝国官员和商人的热烈欢了迎,盖因,他们的船上除了装载大量的工业制成品外,还为这个深处粮食危机的帝国带来了六百多吨稻米,可谓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自1666年9月,阿巴斯二世病逝,十九岁的萨姆·米尔扎继位后,这个强大的帝国在随后数年里,便遭遇了各种困难。

萨姆·米尔扎于当年10月1日以萨非二世的之名登基,其统治时代便以不详之兆开启。一场持续数年的旱灾降临在帝国的土地上,灾民数百万之多,食不果腹,饿殍遍地。同时,在希尔凡(今尹朗西北地区和阿塞拜疆境内)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三万人因此丧命。而且,沙王也一病不起,所有的医疗手段、祈祷和为防止饥荒蔓延施放的银钱都不见成效。

人们将这一切归于上天的愤怒,甚至指责是尹斯法罕城中的犹太人招来了厄运。很快,人们推测是占星师们挑选的加冕日不吉利,并决定另择他日进行二次加冕,这在帝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于是,1668年3月20日,在辉煌的四十柱宫中,萨非二世变成了苏来曼一世。

虽然,沙王的重病被一名来自齐国的医师治愈,避免了帝国宫廷的动荡。但在他二次登基加冕后,全国干旱的程度却不曾减轻,反而向更大的范围扩展,由此引发了帝国严重的粮食危机。

而在这种情势下,沙王却并没有像一个真正的君主那样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事实上,他对国家政务没有兴趣。相比之下,他更热爱后宫享乐,在不到四年时间了,他就新招募了数百名妃嫔,大多数都是来自焦勒法(今尹朗西北地区)的亚美尼亚人。

为了应对灾情,避免出现更大的国内危机,由沙王任命的大维齐不得不想方设法开辟更多的财源,征收更多的赋税。帝国境内的民众被强迫缴纳各种苛捐杂税,特别是备受歧视的亚美尼亚人和不属正统真神教的民众,需要缴纳一笔巨额的人头税。

在商业和手工业方面,许多饮鸩止渴般的政策开始毁灭帝国的经济,使得市场中百业萧条,经济一蹶不振,国家越发贫困。

然而,与此相对的是,那些外国商人反而在帝国境内不仅没有遭到打击和削弱,反而凭借特殊的背景,商业势力愈发扩大和深入帝国境内。

日益增多的外国商品输入刺激起各地封建领主和采邑贵族的欲望,俄国的皮货、法国的丝和绢、印度的香料等,但更多的则是来自齐国的毛呢、高档印花棉布、珍贵木材、玻璃、钟表、瓷器、茶叶、酒类、油料(包括鲸油)、铁器、五金等等。

而帝国政府和各地封建主向欧洲和齐国输出从农人那里以实物地租方式取来的农产品:粮食、牲畜、棉花、生丝、粗羊毛、皮革、水果、榛子、橄榄油以及家庭手织地毯和绸缎。这种带有不等价性质的贸易使广大农民群体陷于破产。

一名访问萨法维帝国的法国旅行家曾写道:“来自汉洲大陆的工业制成品和各种奢侈品蜂拥进入这个国家,只有增进统治阶级的享乐,只有使人民和农夫的处境恶化。在一个不尊重所有权的统治者政权之下,扩大享乐的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