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引人(2 / 3)

1635汉风再起 重庆老Q 3178 字 2022-01-31

种植了大量的稻谷、玉米、番薯、甘蔗以及豆类作物,基本可以做到两熟,预计每年可以为汉洲本土近四千吨粮食,为汉洲实现粮食自给,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因而,无论如何,对于新乡堡,汉洲是一定要抓在手里的。不仅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汉洲的前沿屏障,还有它巨大的经济价值。

毕懋康下船后,朝王徵二子王永春、王永顺微微拱了拱手,便带着几个门人,随着罗大奇等汉洲水师军官向城中走去。

王永春、王永顺俩人恭顺地请嫡母尚氏、小娘申氏随同前往城中。此次王徵和宋应星几乎是举家迁移至汉洲,二人的亲眷和族人收到其亲笔信后,不做犹豫,各自跟随郑芝龙派出报信之人,来到泉州,后坐船至广州,随后乘坐汉洲移民船,一路辗转,来到新乡堡。

他们一行五十余人将与众多移民在新乡堡停留修整数日,待汉洲本土移民船到来后,最终会赶到建业城,与家主相见。

罗新茹好奇地看着这座距离大明万里之遥的城市,街道上行走的是与他们一样的明人,说的虽然有些南腔北调,但也是汉话,虽然许多建筑物显得粗糙笨重,但与十余日前停留的那个夷人城市(巴达维亚),还是显得比较亲切。

“妇人家,就不要四下张望了。”她的父亲,罗子维沉声说道。

罗子维娶王徵大女,早年考取秀才,但其后数年科举,屡试不中,遂与族人居于乡中,耕读田间,日子说不上清苦,但也难得富贵。

岳父王徵来信,言陕西流民四起,必定殃及乡中。现受人邀约,与万里之外汉洲为官,邀家人及族中乡亲共来汉洲避祸。并言,汉洲乃明人所建,传华夏文明,复华夏传统,各类人才,不拘一格,当为之效力。

罗子维遂携家人与族中乡亲,一路乘船来到这万里荒僻之地。看着几个孩子好奇地四处张望,不免有些心忧,恐起风波,便出言训斥大女。

“父亲,街上有众多女子行走往来,其服饰和言语行为,似乎有些异于大明风俗。”罗新茹对父亲的斥责,并不以为然,反而评论起新乡堡城中的人物。

“小茹,你外公在这汉洲为官,你切不可如此张扬,以免落了外公的门风。”罗子维对于大女的跳脱,很是无奈,只得再次告诫其稍微收敛言行。

“外公博学多才,且体谅众心,定不会以我小儿之身,好学之言来怪罪我的。”

“你已年近十七,何为小儿?”

“只要还未嫁做他人妇,女儿自然还是你辈中的小儿!”

罗子维摇摇头,不再多言。大女跟随岳父习文,博览群书,且聪慧灵动,如今是愈发跳脱和难制。

毕懋康看着街道上众多盎然勃发的民众,心里不由暗暗对这汉洲高看一眼。

作为王徵的好友,收到他的邀请信后,犹豫良久,最终决定还是过来看看。自从辞官归于安徽歙县乡中以来,陆续著有《疏草》2卷、《西清集》20卷、《管涔集》5卷,醉心于学问之道。

但北方局势糜烂,却时刻牵动他的心。却因无力去救,郁结于心。或许,这个大明,真的到了末世。既然好友相邀,不妨去看看外面的天地。

一路停留数地,经五十余天,暂时停靠这岛上,原以为是一荒僻小渔村,却不料进入河湾后,看到的竟然是一座千多人的小城。城中民众,面色显然要比大明普通百姓要红润许多,想必,是都能吃饱饭。

“你们汉洲本土民众也若此般?”毕懋康问道。

“老大人,汉洲本土民众与此地百姓无甚差异。”罗大奇恭敬地答道。

“都能吃饱饭?”

“自然都能吃饱饭。”罗大奇自豪地说道:“俺们汉洲,只要手脚勤快,舍得下力气,肯定饿不死人。”

毕懋康看了罗大奇一眼,这里没有饿死人,但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