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〇四章 岳麓书院(2 / 4)

近的人才知道,曾涤生对华夏的发展极为关心。

他每天早上吃过饭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翻阅报纸。不管是官方办的报纸,还是私人开办的专门介绍国际实事的报纸,只要是跟政治搭边的报纸,他几乎都看。

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都要写日记,但是谁都看不到,实际上他是将自己对于时政的一些看法写了进去。

“子谦啊,书院都准备好了吗?”曾涤生手中依然拿着书,仿佛是满不在意地问道。

被他询问的男子名叫徐耕,字子谦,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毕业之后留在书院任教,平时会协助曾涤生管理校务。

此人大概二十几岁,长相白净,留着汉人的发髻,穿着一身蓝色的长衫,典型的读书人打扮。

复兴军对普通人并不强制剪短发。但是随着这几年的宣传,几乎所有人都摒弃了辫子头。

大部分人都是留着精神且方便的短发。因为董书恒本人也是短发,所有的官员和军人也都是短发。

但是还是有些读书中出现复古运动。这俨然成为了一个流派。

他们穿着古装,还专门有人捅过古籍和古代的书画作品去考究这些服饰。

但是也主要集中在一些读书人的圈子中。

徐耕就是其中一员,曾涤生是桐城派的大儒,这一派推崇古文。

徐耕的做派就是跟他所研究的方向一般。

这个年轻人沉迷于古文,不求名利。

在政治氛围较为浓重的岳麓书院也算是一个异类。

“回山长的话,都已经准备好了,长沙府官衙派来了人手和总统府的人一起布置的。我们只要配合就好了,根本就不需要做什么准备。”徐耕说话的语气里还有些不服气。

似乎是看不惯这种做派。

似乎在他的印象中,上位者下来就应该是那种微服私访形式。这样才算是亲民。

殊不知,那些帝王的微服私访不过是一些文人为了讨好帝王杜撰出来的而已。

“子谦啊,我之前做湘南巡抚的时候,从来不敢自己单独出去行走,生怕中了别人的暗箭,做大事的人总是会得罪人的,做大事的人也要惜命,要不然命都没有了,还做什么大事。”曾涤生抬头看了一眼徐耕说道。

自己的这个学生,研究学问是一块好料,但是不适合进入官场。

当初曾涤生将其留下来也是出于一片好心。

“学生明白了。”徐耕虽然想说一下古之贤王如何如何?但是还是忍住了。

岳麓书院在湘江西岸,对着湘江边上的一侧有一个专用的码头,同时也是连接长沙府城的渡口。

董书恒从战船上下来,放眼望去,只见前方的山上,树木掩映下隐约能够看到一些建筑。

此时,岸边已经挤满了迎接的人群。

禁卫军自动地在人群之中排成了一条隔离线。

实际上这些人也是挑出来的,大部分都是长沙各个官府的工作人员以及各个书院的学生代表。

董书恒对着人群挥手致意。他穿着一身单排扣立领的复兴军工作装,白净的脸上留着一道短须,双目炯炯有神,显得十分干练。

湘南以及长沙府的主要官员走上前来,分别与他握手。

随即,董书恒对着人群做了简单的演讲。然后开启了他的访贤之旅。

离开码头要进入岳麓书院就只能步行前进。

因为书院依山而建,只有一条石板道能够上去。

董书恒还没有矫情到要人用肩舆抬着走。

他独自一个人走在前方,后面跟着拎着包的魏玉祥。

今天是去找一位长者,带着笃姬过去不大好,所以董书恒只让魏玉祥陪着。

刚好魏玉祥也是湘南人,是这里的本地人。

穿过了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