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十八摸(2 / 2)

米,约1斗大米。10户用掉一布袋大米,也就是说一袋大米是一石。家里还剩下12袋零半袋,也就是12石加5斗。”

“哈哈,聪慧!”刘病已早就在前来时从程谦口中得知丙吉家里的状况,当然知道丙高并没有去学堂就读一日,却能这般聪慧,当然是在丙吉的教导之下。

小木捧上来一包银子,刘病已接过来就双手送予丙吉,却被丙吉连连摆手推脱掉了。

“你等一下。”丙吉急忙奔跑到柴房里,拿

着青铜楸捣鼓了半日,这才从一个深坑里取出一个小包来。丙吉双手颤巍巍地碰到刘病已跟前,解开绳子,里面露出了白花花的银子。

“这是上次你托人给老夫送来的。老夫只认一个理儿,不是自己的万万不能贪恋,想着有朝一日能当面奉还给少郎。”

刘病已望着这捧快要被泥土浸润地发了灰色的银锭,心里翻江倒海般有万千话语却一拥而上,说不出来。

丙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宁愿自己挨饿也要供养别人,别不忍心用别人的供给苟且。宁愿让别人赊欠他的恩情,却不愿意图谋别人的馈赠。哪怕别人欠下的是一条性命。他都不愿意让这人偿还一点点哪怕是银两这种身外之物。

刘病已唯有伸手接过这对银锭,眼泪止不住地滚落而下。

前人或许都在敬佩那位不食嗟来之食的志士,为了名节宁可饿死,杀身以成仁。后世却将此人当成傻子的典范,认为人命关天,尊严算个屁。但刘病已今日才想明白,那位志士之所以能说出不食嗟来之食一定有其前提,而且写这个故事的人一定将这前提隐藏了起来,假借了不少的理由,目的就是标榜饿死是小,名节为大的道理。他却忘记了这样的前提,还有这人的秉性。

后世搞的语言学系统,还有那些被出版商推崇起来的口才决定财富和命运的论调,不都在讲同样一句话放在不同的语境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

刘病已坐在马车上,望着西斜的暖阳将大地照得分外灿烂,心里却格外惆怅。

丙吉不接受刘病已送来的钱财,还顺带把之前送来的钱财一并归还了。

刘病已知道再执拗也无济于事,不如另辟蹊径,当即提出让丙吉的大儿子去庄园帮忙,因为工坊和校园已经建设地差不多了,后续的管理需要大量的人手。让老二去宝缘斋帮忙,刘病已想先把队伍带起来,等他们适应了,再选出好的分店店长来,才开始布局商业版图。老三丙高便让他进书院读书。

那个硕大的书院足够容纳数百名孩子。

刘病已邀请丙吉去书院当客座教授,丙吉欣然答应,但只是限于休息日的时候。

在路上,刘病已这才想明白一个道理,对待丙吉的报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了结了一桩心事,让好人不再受苦受难,刘病已的心情顿时好起来。

在回去的路上,天渐渐昏暗下来,刘病已竟然扯着嗓子吼起了歌尔。

“妹妹滴大胆滴往前走,莫回呀头!”

粗狂的歌曲从一个文质彬彬的士子嘴里喊出来,引起路人纷纷侧目,怒目而视。只有小木边赶着牛车便笑着回头,满脸的赞许。

不久,便形成了两人一起吼着嗓子唱歌的情形。两人完全把长安城当成了茫茫草原,置众行人于不顾。

恐怕,有认识刘病已的人,明日早朝就要上弹劾书了。

刘病已想到这里,唱得更加起劲了。

要不要来个十八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