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3章:军事研究(1 / 4)

明末黑太子 牛笔老道 4376 字 2021-11-16

难道除了人外有天,还真是仙外有神?

听了长子的一番话,崇祯不禁陷入了怀疑与沉思之中。

这可是自己从未想过的事情和问题,倘若属实那就是惊天消息了。

但核实起来可是比那些无头案还困难,于是崇祯决定先从手头能得到的上古遗书开始研究……

瞿玄销与陈用极成为阁老没几天,便发现北廷军机处简直就是人间仙境,每个人的工作量并不算大。

基本上各部衙门就能解决大部分事情,真遇到棘手之事再提交军机处来协商,拿不定主意便可直接向皇帝奏报。

不是特别急切的事情,都可以先攒起来,等到周一上朝的时候再行上奏。

军机处采用的是轮流值班,并不需要所有人每天都在此办公。

没有自己衙门的内阁成员,倒是将此地作为常用办公场所。

但却看不到宋应星的人影,除了例行值班之外,老宋头基本都泡在科学院那边。

真有事就可以直接电话联系,否则对恢复元气的宋应星来说,还是新款合订本的吸引力更大。

在前期条件具备之后,经过深思熟虑,昊菁皇帝决定拆分科学院。

将原有的军事工业研究部门都单拿出来,成立军事研究院,专门负责研究科技武器。

担任院长的人也已经想好了,就让孙云球去做。

一来是驸马,妥妥的自己人,比较放心。

二来师从薄珏,尽管年纪才四十,但工作经验却超过了二十年。

三来年富力强,不至于被迅速累坏了,起码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军事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前期的几个项目都已经有了眉目,让孙云球入手容易一些。

譬如由戴苍与戴梓父子二人参照昊菁皇帝赐予的设计图来研发的机枪,现已初步成型了。

无非是射速比较“惊人”,折合“高达”一秒钟两发,其他方面都还算凑合。

外形特征很明显,这就是仿制的哈奇开斯或者九二式重机枪,但大明版本的口径是约十毫米的。

算三脚架的话,整枪重量高达九十斤,缺点自然很明显,但优点就是在射击时稳定性很好。

仿制这玩意的原因就是弹匣的弹簧达不到后世的性能,弹袋就更别提了,二者都会出现卡弹的情况。

只有条形弹板往里面慢慢送,才能让机枪持续开火,还容易让副射手观察弹板是否已经变形。

而且在初期,这款机枪就跟当年的蒸汽机一样,能不能工作完全靠心情,一秒两发那是最高射速……

射速低导致这款机枪具备了一个优点,那就是枪管不容易迅速升温,从而歪打正着地实现了可持续开火!

在短期内,昊菁皇帝也不打算提高射速。

原因很简单,高射速就意味着子弹消耗很大。

前线那帮牲口可没这个顾忌,见到如此的宝贝肯定会往死里用。

其改进型也在研制之中,不过根据昊菁皇帝的规定,射速最多不能超过每分钟三百发。

由于未来会列装驻扎鲜卑利亚地区的王师,故而戴氏父子和项目小组成员已经在东北度过了一个冬天,用于测试机枪在极寒环境下的性能和问题。

昊菁皇帝看过相关测试报告和现场录制的影像,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的,无非是低温下要给机枪多上油来润滑而已。

此前这对父子已经在琼州岛上进行了热带气候测试,加上已经通过的极寒测试,便意味着这款机枪可以投入小批量生产了。

为了减轻后勤压力,子弹尺寸与口径跟后膛步枪一样,一个弹板装有二十发。

最大射程三百步,有效射程约两百步,也就是三百米,理论上是够用了。

至于近百斤的机枪如何运输,通常来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