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8章 党争之祸(1 / 2)

明左 鹤城风月 87 字 2022-09-02

贯穿朝鲜王朝中后段历史,在政治上的一个主要议题,就是党争。

历史上称之为四色党争。

所谓的四色,并非指四种颜色,而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按照对立统一的原则,东与西乃对抗的关系,南与北同样如此。

和所有的封建王朝一样, 党争的起源必然是学术方面。

东人党和西人党最先登上历史舞台。

宣祖初期,当时富有名声的儒士金孝元和仁顺王后的弟弟沈义谦关系十分紧张。

传统的士大夫都站在了沈义谦这一边,而新晋的士大夫则是金孝元的拥趸。

说白了,就是思想领域的新旧之争。

两派的矛盾激化,源于铨郎之争。

所谓的铨郎,是朝鲜王朝中负责文武官员人事行政的重要职位。

这可是关系到官帽子的要害官职,无论是东人还是西人, 都想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和大明万历间, 东林党同浙党、楚党、齐党等对手的京察之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金孝元住在汉阳东面的骆山乾川洞,因此支持他这一派被称为东人。

沈义谦住在汉阳西部的贞洞,因此被称为西人。

随后的斗争中,西人党渐渐失势,而东人党把持了朝政。

本来因为郑汝立谋反事件,西人党曾短暂的翻盘上位。但是后来西人党的巨头郑澈因为册立世子的问题而倒台,东人党再次掌权。

这又和万历年间的立储之争格为相似。

如果说把明朝末年中原发生的党争事件挪到朝鲜来,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毫无差别。

朝鲜什么都学大明,就连不好的方面也都学了个彻底。

短暂的失去权柄,让东人党后怕不已。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在对付政敌方面开始采取激烈的手段。

但是在东人党内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采取流血的办法。

于是东人党就此分裂,形成了北人党和南人党。

至此,四色党争的雏形就出现了。

主张采取激烈手段对付政敌的,乃是北人党;而主张采取温和手段的, 则是南人党。

一开始的南北之争中,北人处于绝对的劣势。

这是因为北人没有一个团结的学术中心。

北人的几位巨头, 李山海是徐敬德的门人、李之菡的侄儿兼弟子;而郑仁弘、崔永庆则是曹植的核心弟子。

不像南人,完全以退溪学派为主。

当时的几个政治派别中,北人处于绝对的劣势,无论怎么看都不可能把持朝政。

但是壬辰倭乱的出现,使得朝鲜的政坛发生了巨变。

主张抗争到底的北人和留守的光海君结合到了一起,迅速掌握了局势。

掌握了最高权力,但北人内部却发生了分裂,分为了大北派和小北派。

大北派借助光海君唯我独尊,将小北派尽数驱逐。

然而这还不是终点。

大北派又继续分裂为了骨北派和肉北派,随后还诞生了中北派。

即便是失势的小北派,也分裂为了清北派和浊北派。

就跟细胞分裂一样,党派多的眼花缭乱,可见局势如何混乱。

不过因为失势,小北派因祸得福,在后来的清算中反而保存了下来,依旧活跃在政坛。

不像大北派,在仁祖反正之后,被清洗的一干二净。

通过扶持李倧上位的西人党, 成为了政坛上最大的势力。

但是跟大北派一样, 为了争权夺势,西人党的内部也是派系林立。

西人党一开始分为反正功臣派和观望派。

反正功臣派又被称为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