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操心孙辈(1 / 2)

把打下的粮食堆进了粮仓后,几天没有忙活活计,谢政堂呆得身子骨有些紧巴。这天午后,睡过晌午觉,谢政堂来到前院的牲口棚旁,拿起粪叉,背起粪箕子,出了院门。谢政堂边满庄里逛来逛去活动着身子骨,边满地寻觅着牲口的粪便。

太阳偏西时,看到在邻庄小学读书的一群孩子吵吵闹闹地回到庄里,谢政堂想起自己小的时候,想起父亲最后一次把他从私塾领回家的一路上那失落的眼神。小孩子的谢政堂不知道读书有多重要,但父亲一路上那失落的眼神告诉谢政堂父亲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后人成为读书人。

谢政堂边想着自己小时候的事,边寻觅着牲口的粪便。谢政堂终于看到了前面有一坨牛粪,就兴冲冲地走过去,弯腰用粪叉一铲,随后扔到身后的粪箕里。拾完了一坨牛粪的谢政堂又想起自己三个儿子的小的时候。那些年,谢政堂拼死拼活,省吃俭用,一心想着供三个儿子读书,让他们像他们的爷爷一样有学问,被人尊敬,可三个儿子见父亲领着喜发叔起早贪黑地忙活,还舍不得吃舍不得喝,都不肯花钱把书读下去了。

想到自己没能如了父亲的愿,自己也没能让自己的儿子们如了父亲的愿,谢政堂有些空落落的。心里空落落的谢政堂又想到自己的三个孙子。谢政堂寻思着自己的大孙子和二孙子,就不得不寻思到了他们的妈,自己的大儿子媳妇谢张氏。谢政堂一想到自己的大儿子媳妇,就烦心起来,就不想再往下寻思了。烦心的谢政堂看了看远处快接近地平线的日头,往地上狠狠地吐了口吐沫,觉得心里好受些了,才开始往自家方向走去。

谢政堂的大儿媳妇谢张氏有一双大大的眼睛,而且让人觉得她总在使劲瞪着那双大眼睛。谢张氏也是小脚,可走路拧来拧去比别的小脚女人快得多。谢张氏也不知哪来的精气神,每天公鸡还没打鸣就从被窝爬起来,别人都睡了才钻进被窝,还从不睡晌午觉。

谢张氏父亲是本县的警察局长,当然喜欢管人,喜欢管事。耳熏目染,谢张氏也像她父亲一样,爱管人,爱管事。过门到谢家后,谢家的大事小情,谢家的老老少少,都躲不过谢张氏的那双瞪得溜圆的大眼睛,没有她不想管的,没有她不敢管的。谢张氏的父亲在县警察局当着头目,谢张氏成了谢家的警察。

地里是不是种点棉花?后面的菜园子是不是该浇水了?进城该坐马车去还是该坐驴车?晚饭该做粥还是该做干饭?到集上该买切糕李的切糕还是该买切糕黄的切糕?各屋的炕席是不是该换了?该扎扫地的苕帚还是该扎扫炕的苕帚?布该染成蓝花的还是红花的?孵小鸡该用芦花鸡下的蛋还是该用九斤黄下的蛋?……所有的事,谢张氏都要参与,都要出个主意,还都要大家随她的主意。茅房的事,谢张氏也要管。自打有这个宅院,茅房就在前院的西南角。谢张氏过门后,非要把茅房挪到后院的东北角,和家里的女人锵锵好几回,最后跑到自己公公那说。到了公公的屋,她一开口,坐在桌子旁的椅子上的谢政堂把左手往桌子上一按,起身,出门,躲开了她。

让一家人头疼的谢张氏,自己却见天喊着头疼。见天头疼的谢张氏,时不时用一只手的大拇指和中指掐着自己的脑袋,另一只手捏着个拔火罐用的小罐子,跑到人家的屋,让人家给自己拔火罐。刚过门子时,只有找婆婆拔。谢王氏嫁过来后,大多找谢王氏拔。谢李氏嫁过来后,爱找谢李氏拔。谢李氏读过两年私塾,说话、办事不像其她女人那样大大咧咧,拔火罐时生怕烫着谢张氏,说话唠磕也都顺着谢张氏。谢潘氏或谢王氏虽然不敢招惹谢张氏,可毕竟谢张氏是来求自己给她拔火罐,多多少少也会说两句三七旮瘩话给谢张氏听。不过,头疼了的谢张氏找谁拔火罐,谁都头疼;看到拔完火罐的满脑门子都是紫红园印子的谢张氏,看到的人都头疼。

谢潘氏摊上了这么个儿媳妇,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