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布局(1 / 2)

在家乡时,秦崝在跟林蓁匹配成功之前,生活非常单调乏味,每天不是在研究所就是在住所,在住所的时候做得最多的就是看书。

虽然学的是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信息科技,但是他对于其它很多领域都感兴趣,业余时间看的有一半是专业以外的“杂书”,因此,就像林蓁基于自己的专业和兴奋给自己搞了个小型基因库一样,他也给自己弄了个小图书馆。

他的收藏包括了专业的典籍以及所有能公开获得的文献资料,其中也包括了从地球带出来的基础学科知识。

需要再学新专业的问题早在秦崝第一次来教授院时就已经在考虑了,第一要他感兴趣,第二要有用。

张教授的话是有道理的,目前来说学机械是有用。老实说,目前国内算是百废待兴,几乎就没有没用的专业,但是,他对机械感兴趣!

这方面他的小图书馆里有相关的典籍可读,他在程家每天早早进房间,说是要早睡早觉养伤,其实睡前利用了一部分时间,已经把系统的知识点的相关资料整理出来了。

接下来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把那些书学完,专业水平就已经略微超过当前。

不过,张教授刚才的提议让他心里微微一动

如果按他先前的计划,因为没法解释学习资料的来源和“无师自通”,就算他们提前学了相关的知识,那个时间节点之后考到大学去,最开始的一段时间肯定要先装一下勤奋学习,然后才顺理成章地在学习进度上超越旁人。

但是,如果现在有拜教授为师的经历,日后到了大学,自己的学术水平就有了出处,就能直接拔高,节省掉“通过勤奋学习短时间内掌握了所有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本科时间,直接通过考试提前拿到学分然后跳级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所以他才顺着张教授的话头应了。

至于林蓁,他之所以会替她拒绝张教授,是因为他们在山里时有讨论过未来发展的问题,知道她还是对于生物方面的领域最感兴趣。

主要是她在家乡虽然就是相关专业的,但是当时对于地球原生生物的学习只限于历史记录的死记硬背,根本就没有研究过实物。现在到了地球,有了这个条件,她自然要在这方面深耕。

所以,如果她真的要拜师的话,那也是跟生物专业的陈教授。

地球原生生物的资料,林蓁自己就有,不过那都是“历史记载”,眼下结合陈教授的实物教学,更能事半功倍。

另一方面,选这专业其实还是跟吃的有关。

这个时代交通不便,尤其是他们所在的大坡村,除了在山里能够获得一些资源之外,像是村子里所种植的主粮等农作物品种非常少。

水田里种植一年两造的水稻,沙土地春种花生、秋种番薯,除此之外就是自留地里种植一些蔬菜,青菜的品种也十分单调。

但是如果林蓁从事的是生物方面的研究的话,不说在所有人的面前光明正大地去收集那些当地没有的植物,但是可以偷摸去找啊!找到了就能教授们的面前过明路了,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丰富她新建起来的地球原生生物基因库以及她的食材库了。

再有就是这个时候其实有一些农作物的品种还没有培育出来,如果林蓁从事的是相关方面研究的话,就能够理所当然地把一些比较优良的品种提前培育出来,比如紫薯。

别看林蓁做糯米糍的时候用的是薯泥,但是内馅是用红薯做的,她一直感觉不够正宗。

她在食谱里看到各式用到薯泥点心所用的都是紫薯,跟紫薯的香糯甜比起来。红薯的水分其实有点偏多,吃起来口感不如紫薯。

接下来关于这个品种要怎么培育出来,林蓁已经有些眉目了。

紫薯也分好些品种,林蓁的基因库里就有好几种。秦崝从省城买回来的粮食里面也有好些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