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第三代“鲲”(1 / 2)

“鲲”式巨型运输机经过差不多两年多的研发终于搞出来了。

为此,原安东诺夫设计局众设计师们也是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原因无他,姜余实在太能够折腾了,他们这些人也被弄得欲仙欲死。

要不是姜余给每个人补偿了两瓶长生仙酿,恐怕这些设计师们都早已罢工不干了……

按道理,安东诺夫设计局可是设计制造大型运输机的头号专家,他们称第二,就没人敢叫第一。

可为什么就这么难产呢?

当初,人工智能菲菲给出的设计图纸也只是参考了80年代的巅峰设计作品—安224重新改良出来的。

那时候设计的“鲲”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

维克托·科瓦尔斯基曾经就说,只要能够适合的发动机,就完全不在话下。

他甚至还想先把“鲲”大型运输机第一个弄出来。

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难度。

(可以参考第82章)

总而言之,早先设计的“鲲”在技术上和材料上要求并不高,制造难度也不大。

但它代表着最多也就是94年的桦国工业水准。

时代在进步,科技和工业技术也在推陈出新,尤其是在工业制造材料方向,变化的特别快。

在1995年底,完成一半的“鲲”被姜余紧急叫停。

因为第一代碳纤维材料的制作工艺已经被研究出来了。

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材料用来制造航空发动机上的第一级风扇叶片,以及制造机身都有莫大好处。

首先,它拥有跟钛合金相似的拉伸强度,重量却足足降低了三分之二。

另外,碳纤维跟金属材料不一样,碳纤维材料并没有所谓的“疲劳强度”的概念。

也就是说变化的力对于金属材料来说是一种威胁,但是放在碳纤维这里却不叫什么事情。

上面这些优点对于航空器材可以说是至关重要。

因为这些东西是要飞上天的,所以自然是越轻越好。

这么一种密度小、强度高、抗疲劳能力强的材料就有如神助……

于是,维克托·科瓦尔斯基也只好无奈下令,重新设计重新制造第二代“鲲”。

1996年,5月份。

“鲲”的制造再次被叫停。

熊猫纠错软件的出现,以及芯片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让人工智能菲菲又有了更好的规划和设计。

姜余差点都想骂娘了,不是说好的“人工智能”吗?

这个“智能”也太智能了吧?

“就不能超前规划点吗?”

菲菲义正言辞的表示不能!

除非姜余再次进入飞船接受更高等级的知识和科技技术。

姜余一听,顿时怂了。

他早就隐约的猜到了,飞船里面肯定有自己没有发现的未知体。

等自己强大了后,再过去也不迟,现在他的身体素质不够强,那不能够抵御住未知事物的冲击。

而且,他非常怀疑“菲菲”这个所谓的人工智能,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工具或者载体而已。

最新一代的“鲲”,跟之前的“鲲”完全是属于两个不同维度的机型。

之前的“鲲”,基本上没有脱离大众的认知范畴,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架大型运输机。

最新一代的“鲲”,则完全颠覆了众人的想象力,不管是从近处还是远处,都觉得这不属于地球上的飞行器……

它的机身完全抛弃了原始的圆筒造型,变成扁圆形的梭子体造型。

除了前头最上方是驾驶舱区有几块玻璃外,其他区域全部都是一体化成型的,基本看不到铆钉和焊接缝隙。

如果从飞机正面看,很容易发现,这居然又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