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大规模基建时代开始(2 / 3)

正德大帝 一夕秋月 6704 字 2020-06-12

正因为此。

帝国得将这些资本发给老百姓,让老百姓拥有更多财产,从而提高国民富裕程度,即将国家富裕转变国民富裕。

但是,大明还没发达到可以按需分配的地步。

所以,国家的资本自然是不能直接发给老百姓的,得需要通过公共基础建设的方式发给付出劳动的百姓,这样才能起到奖励勤劳者的积极作用,并为这个国家增加在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农业抗灾等公共事业上的服务程度。

所以,在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府都在不停花钱的情况下,一条条官路修建工程开始启动,一座座桥梁建设工程也开始提上日常,一道道河流湖泊也开始由官府主动疏浚修堤。

搞这些工程的钱自然不是问题的,朱厚照给了这些地方自留税赋,有钱的自然可以将地方公款拿来投资,没钱的可以向大明国有的世界投资银行进行借贷。

技术也不难,水泥混凝土在大明已有数年的研制历史,在大同官路修建之后,于道路建设利用水泥混凝土的技术已有一整套的经验,而涉及桥梁建设所需钢筋也不难,大明的国营铁厂已有数十座铁厂已开始进行平炉炼钢法。

除此之外,朱厚照早在之前就成立了大明科学院、大明工程院和大明帝国图书馆。

对于科学这个词汇,现在的大明朝士民对此已经不陌生,且还主动理解为百科之学。

大明科学院虽然现在依旧还在草创期,除了每年由皇家与户部拨给科学院一部不小的银款外,整个科学院还没有太多的人才,但有京师大学培养的一些进士举人在和从全国征召的一些于算术、物理、炼药、中医等方面有一定水准的人为基础,还是能选出一些能力比较强的人充任院士。

除此之外,大明工程院更是集结了一批能工巧匠,是由之前的军器局研发所改组而成,其中,不少能工巧匠已经在大明的军械制造与钢铁冶炼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甚至有些人已经已不再是文盲,掌握了精密的数字运算与物理测距能力。

自然,一些复杂的桥梁建设与道路建设也不是太大的难题。

只是在黄河和长江上修建大桥对于大明而言还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

总的而言,大明自正德十年开始掀起的全国范围的基建风潮为大明未来的商品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毕竟这是古往今来中,首次由朝廷官府大规模搞公共基础建设,而不再是靠一两个清廉的官员与开明的士绅在某一段时间心血来潮搞了一次公共基础建设,比如历史上的什么苏公堤、刘公堤之类的。

由中央朝廷出面,自然避免了很多公共基础建设带来的传统问题,比如避免因为地方官府因为财力不足而征召百姓服徭役甚至强行要求百姓服役的问题。

除此之外,朱厚照还直接下诏进行行政干预,禁止因为公共建设对让百姓服役。

使得百姓不会因为大规模公共基础建设而耽误农时,甚至被官吏压迫。

对于违抗朝廷意志,依旧要求百姓服役者,朱厚照也没客气,官吏直接罢职流放到辽东或台湾等地。

当然,也因为大明朝廷有了充足的资本,对于一些公共基础建设需要百姓搬迁移民而因为大明百姓素来安土重迁的问题也便于解决。

因为大明朝廷可以直接用钱来砸,而不用强制逼迫百姓,一百两的安家费不够就两百两。

当然,民众有民众的狡猾之处,官府对其过于客气了,也会让百姓忘记了统治者暴力残酷的一面,而开始坐地喊价起来,甚至官府出五百两乃至一千两都不肯搬。

官府也只能换地方修建,而和官府抬价的百姓自然也就竹篮打水一场空,有时候比较强硬的地方官府也会采取强制措施,但往往又会激起民变。

但最终,百姓们也尝到了教训,官府也知道了分寸,官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