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三章士绅愤慨(2 / 3)

计收入二千二百一十七万两银子,可惜,到了崇祯朝却只有不足五百万两,朝廷税入减少了四分之三,田地减少将近一半。

那么田地不会长腿,这些田地跑到哪里去了?

答案是大明的士绅。

全旭的观点,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剧烈的地震。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潜在的行为和规则,一个圈子里的人,可以竟争,也可以相到攻击,但是不能想互揭短。

比如影视行业,因为范冰冰事件,阴阳合同事件被揭发出来,引发了行业大地震,还有就是三鹿事件,整个行业同样地震。

现在全旭充当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推手,他直接揭露朝廷税收降低,官府收不上来税收的直接原因。

其实,明朝崇祯朝税收收不上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士绅逃税,侵吞土地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因为农民叛乱,整个西北被打成了赤地千里,可以说,陕西、山西,几乎没有一个府是可以独善其身。

北直隶、河南大部,还有一部分山东,大明的两京十三省,超过三分之一的范围都引发了叛乱,上哪儿收税去?

全旭没有写这些原因,只专门针对士绅阶级。

明朝的士绅阶级,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的阶级,与清朝的士绅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些士绅阶级可能没有官职但是手中也有权,而官僚体制中的大部分人都来自于士绅阶级。

作为士绅阶级,这些人很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世袭。寒门难出贵子,因为没有读书学习的成本和环境。

这样的阶级掌握着舆论,可以轻而易举左右民间的舆论和百姓的行为,比如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某个官员到达某个地方,他明明不想与当地的士绅为伍,要想做一番实事,马上就被士绅以各种污蔑的罪名。

像什么欺男霸女,逼良为娼之类,掌握着舆论的最大的好处就是黑的可以说成白的,就像历史上的杨广,提起他,就是荒淫无度,然而,他只有三子两女。

李世民是千古圣君,他却有十四个儿子,二十一个女儿,其中他的十四个儿子中,除了李治、以及庸碌无能的李福,以及早夭的三个儿子之外,其他九个儿子都死于政治斗争。

士绅掌握着舆论,所有人士绅都会维系自己的表面形象,比如说修修桥,铺铺路,偶尔设个粥棚之类的,从而获得乐善好施的美名。

事实上呢,他们才是农民失去土地的元凶,也是那些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人伦惨绝的幕后推手。

作为一个既得利益阶级,他们自然不会向外说明自己的圈子里的潜规则,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自然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及核心内幕。进入这个圈子的人,自然会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就像后世常常说的一句话,有钱人真正快乐吗?有钱人的快乐你根本就体会不到。

从来没有人敢公开这个圈子的内幕,否则,那就是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文人的春秋笔法,可以说毁掉了无数英豪,像隋朝的杨广、唐朝的苏烈苏定方,三国时期的曹操、周瑜、还有商朝的纣王帝辛,自然还有北宋的潘仁美等等。

真想重要吗?

只要掌握着舆论,死的也可以说成活的,黑的可以写成白的,反正,老百姓是盲目的,是相信的。

全旭哪里是在骂人,他这是在砸锅。

士绅用了几百年的时间,建立起来的美好人设,直接被全旭一下子扯开了他们的伪装,关键是,全旭写的内容并不是空口白话,而是有着真实的证据。

其实,他一直在砸士绅的锅,平时只是在全家军内部,这一套理论早已成熟,就算随便找一名一年以上的全家军士兵,他也可以说上三四五六。

后来,这个理论又开始在金梯书院详细流传,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