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四章 监察、财税与土改(2 / 3)

,一府一县发展的好不好,依赖的还是知府、县令,而不是他辛苦建立起来的条块分割的垂直行政体系。

很多基层衙门看似完成改制,其实只是换汤不换药。

于此同时,地方世家豪族对衙门的渗透,依旧让人触目惊心,只是把一些明面上的勾当转移到暗处。

更隐蔽罢了!

在乡镇一级设立的衙门,目的是要建立最基层的衙门,盘活基层,将治理体系的触角延伸到人数最多的农民阶层。

可实际上,很多乡镇依旧是当地乡绅说了算,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贪腐、渎职、鱼肉百姓、官商勾结等破事,仅是在乾元巡视期间就发现不下十起,让乾元被迫当了几回“青天大老爷”。

虽然砍了几颗脑袋,摘掉几个官老爷的官帽,但乾元一点都不高兴,微服私访的把戏说到底不过只是一种粉饰。

这让乾元很是挫败。

乾元不是不知道改革政治体制的障碍,只是没想到,旧有势力会如此顽固,看得见、看不见的阻碍会如此之大。

殊不知,这其实是很正常的。

乾元捣鼓的这一套体系,已经不是简单的改换衙门机构设置的问题,而是在将封地从一个纯粹的文明型国度向现代国度转型。

这当然没那么容易。

在封地,以六司衙门为首的算是上层建筑,负责总览全局。

府县两级衙门属于中层建筑,既是承上启下,也是各城池的中枢,属于封地最骨干的一部分。

乡镇机构以及村落一级的自治体系,则属于下层建筑。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

上层建筑算是搭建起来了,在乾元主导下运行顺畅,已经算是一个小朝廷;但是中层、下层建筑缺位,运行的不尽如人意。

等于是头重脚轻。

因此,回到招摇城之后,乾元就闷在屋子里苦苦思索,如何破解眼下的难题,将政治改制真正落到实处。

只有如此,封地才能迸发出真正的活力。

足足想了三天,乾元才总算整理出了一些头绪,总结起来,就是准备祭出监察、财税以及土改三柄利剑。

乾元首先想到的就是效仿地球,在封地建立起一套监察体制。

朝廷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台,而在封地,黑衣卫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监察百官的角色,只是有些不太光彩,而且一直受到都官司的抵制。

兼且黑衣卫时常要执行乾元下达的情报侦查任务,精力有限,在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上未免疏漏。

这才有了那么多的蛀虫。

鉴于此,乾元准备一边约束黑衣卫的监察职责,一边在明处效仿御史台,建立起一套独立运行的监察体制。

该体制应该有别于御史台,不仅是用来弹劾百官的,而是要监督各级衙门运行,比如是否将都护府制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还是阳奉阴违。

仅凭吏部司的年终考核,是发现不了内里猫腻的。

随着封地范围急剧扩张,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派系丛生,也确实到了建立监察体系的时候了。

时机已然成熟。

其次,是要建立起更加科学高效的财税制度,统一地方财政,攥紧封地的钱袋子,实行现代化的财税制度。

以此,来实现对各级衙门的真正掌控。

往后,郡府县三级财政收入要逐级按比例上缴,再由都护府重新分配,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宏观调控。

各级衙门要实施预算制,不能任意挥霍财政。

这等于掐住了各级衙门的半变脖子,让他们有所顾忌,再不敢对都护府的政令阳奉阴违,糊弄了事。

没钱,可是什么事情都干不了。

最后就是要在乡村实施土地改革,将土地使用权真正交给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