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华夏辨画第一人国眼徐半尺(2 / 3)

剑断化蝶 益鸟羽中 275 字 2022-01-16

鉴定与研究科学结合的第一人。

“厉害!”

陈松赞叹一声。

果然是任何行业,做到极致,都能看头知尾,辨认其好坏。

他看着这幅山水立轴,信心满满道:“想临摹沈周的作品是非常难的,这一幅断然不会是后仿,是他的真迹!”

之所以能做出此判断,是因为沈周的字画润含的风格实在太多了,可以说是博取诸家,想要临摹,实属困难,但鉴别,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因为必须对诸家画风了解透彻,才能轻容辨认。

沈周的的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呈“细”、“粗”两种面貌,其主要艺术特色是笔墨上,既汲取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下笔刚劲有力,运用比较整饬的山石轮廓线条和斫拂式的短笔皴法,同时又保留元人的含蓄笔致,如较多的中锋用笔和松秀的干皴,于凝重中显浑厚;墨色受吴镇的影响,酣畅淋漓,又注意浓淡变化,故磅礴而又苍润。

这种笔墨形式,苍中带秀,刚中有柔,既改变了元人的“软中带硬”,加强了笔道的“骨梁”作用,又避免了浙派的过分外露而流于一味霸悍。构图造境方面,无论繁复和简略,都强调山川恢阔的“势”,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着意于朴实的“质”,于“拙中寓巧”,有别于浙派的刻意雕琢,故其山水境界,平淡、质朴、宏阔。

他绘画的艺术风格还呈现出早、中、晚期的变化。

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巨,以细笔为主;四十岁以后博取诸家,着意于黄公望,风格逐渐变粗,形成粗笔风貌;六十岁后汲取吴镇画法,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其成熟时期的山水,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于苍中带秀,刚中见柔。构图造境方面,无论繁复或简略,都强调山川宏阔之“势”,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着意于朴实的“质”,于拙中藏巧。

能从多方面摹习古人,又加自己之创造,更参以“二米”之笔趣,善用粗笔,圆润挺劲,厚重凝练,出入于宋元名家,每画一画,落笔点苔,绝不苟且,创作态度极为慎重。

凡宋元名手他皆能变化出入,于董源、巨然、李成尤有心印并稍以己意出之,弱冠即负盛名, 四十岁前辄绘盈尺小景,画法谨细,人称“细沈”;四十岁后始为大幅,笔墨粗润豪放、厚浑苍雄,虽粗枝大叶,草草点缀而意已足,形成沉着酣肆之风格。

他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宗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并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使文人画的理念更为清晰和强化。

他的书法学黄庭坚,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相融汇,又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他同时还是一个诗人,至老年“踔厉顿挫,浓郁苍老”。他把这种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具有诗情画意。

总的来说,区别沈周作品真伪的要点有三条:

第一,笔法是否苍中带秀,刚中带柔;墨色是否浓而不浊,工能中具文雅之态

第二,早、中期画大都柔润细紧,但肉不没骨,仍略见方峻、尖利;晚期以粗简画风为多,笔墨老劲清苍,露骨而不致瘦薄。伪本则用笔刚狠粗霸,墨色浓且混浊,给人厌恶感。

第三,沈周书法,早年学沈度、沈粲,近馆阁体书风,端整秀丽;四五十岁尚带圆润;50多岁转学黄山谷,结体瘦长欹侧,用笔遒劲,而仿本有“伸手挂足”之弊。

而这一副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于苍中带秀,刚中见柔,构图造境方面,表现出山川宏阔之“势”,出处透露出朴实的“质”,于拙中藏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