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章 要因地制宜(2 / 3)

要人看着的。”

“这么说,小萱你打算送城里读?”

“那肯定!镇上的初中,教学质量很一般。去县城的话,学校管理更严格些。我们在一中旁边有房子,也能享受就进入学的待遇。换以后,想进去读书就不容易了。”

“这样吗?那倒也是!行,等那天有时间,咱们就去城里看看房子再说。”

虽然之前说过买房的事,但白阿熊多少还是有些舍不得。但春节期间,大棚种的蔬菜价格一路看涨,两兄弟管理的大棚,收益还是非常可观的。

现在新房有了,家里存款也有了,剩下不就是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吗?父母赚钱,本身就是为儿女。只要儿女有出息,他们辛苦也会变得更有意义嘛!

在两个阿舅家各自吃了一顿饭,沐正峰又把弟弟跟妹妹带回家。而第二天,三兄妹又驱车抵达桐坪新村。对沐正峰三兄妹的到来,小姨一家自然显得很高兴。

同样高兴的,还有并未外出拜年的杨阿姿姐弟。等到两个阿舅过来吃午饭,杨阿姿姐弟也被小姨叫过来吃饭。趁着吃饭的功夫,沐正峰也到香菇棚查看情况。

望着已经萌芽的菌种袋,沐正峰也很高兴的道:“姨夫,看来再过个把月,第一批香菇就能出来。相比平菇的采摘期,香菇生长期应该更长。”

“嗯!城里来的技术员也是这样说!就是不知道,今年能出多少菇?”

看到心情略显忐忑的杨树,沐正峰也笑着道:“看这些长出的小菇,相信产量应该不会低。如果你有注意看,小菇都出的很齐,相信品质也不会太差。

前期的话,我让物流公司帮忙销售一些湿香菇,看看价格怎么样。后续产量提升了,我让城里的朋友帮忙,给你搞一个烘干房,专门用来烘干湿的香菇。

烘干的香菇,留到年底再卖都不怕。只要菇棚在,每年再制作一些菌种袋。我觉得,往后靠这菇棚,你也能发家致富。只是后期,村里肯定有人跟你学种菇。”

“是的!前番话事人也跟我说过,但村里更多人,似乎都想种平菇。”

“是觉得阿姿二叔赚钱了,对吧?”

见杨树笑着点头,沐正峰也很理解的道:“很正常!要换之前,估计没人敢轻易尝试。相比于种植,销售才是他们最担心的。种出来的菇要是卖不掉,那肯定会亏本。

可今年的话,二舅他们种的蔬菜大棚,也会继续扩大规模。别的不说,就我扩大的服装厂跟学校,自产自销一年也能消耗不少吧?何况,咱们州里没这样的种植产业。

只要我们能把菜运到各县的菜市场,卖出去还是没问题的。只是搞种养殖,切记不能盲目跟风。一旦出现产能过剩,最后东西卖不出去,那问题就严重了。”

“这些都是你要考虑的事,我们只考虑怎么种就行!”

听着自家二舅有些不负责的话,沐正峰也着实无语。可事实上,现在情况确实如此。甚至有意向的村民,都希望沐正峰能参股,降低农户的风险。

那怕白阿熊跟他们说,自己投资大棚可能赚的更多,但投资几万搞大棚,很多村民都没这个胆量。在村民看来,跟沐正峰合伙最保险,还不用自己垫资。

只要做好平时的管理跟种植,销售跟技术指导,沐正峰都会替他们安排好。即便少赚一点,那也比种地强吧?如此现实的想法,也不能说村民傻。

除了最先通路的三个村寨,眼下公路同样修到村口的依罗、后岭、岗位三村的话事人,除了让沐正峰帮忙规划新村,也希望在村里搞些种养殖的项目。

不出意外,十村八寨其它村寨估计都有这种想法。希望公路尽早通到自己村寨前,而后沐正峰能给他们找到相应的种养殖项目,带领更多人脱贫致富。

关于这一点,沐正峰却觉得还要因地制宜才好。同样一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