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节 俾斯麦考察见闻(1 / 3)

对中国边疆社会的考察,并不是兴之所至,也不是因为跟中国领事的谈话,勾起了他的兴致,就算没有那场谈话,他依然会来考察,他需要对中俄之间的军事关系进行研究。

但有了跟中国领事的那场对话,让他可以更有准备,更有条理的来观察中国人的社会。

由于沙皇不肯签字,中国不但没有释放俄国俘虏,至今还占据着喀山、萨拉托夫和察里津三座俄国的重要城市。

这三座城市实行军管,但俾斯麦看到的是十分繁荣的商业,三座城市以伏尔加河水道沟通,河流上往来着大量蒸汽轮船,其中大半都是中国经营的航运公司。中国人在这三座城市里,人数并不多,只有一些商人,他们成立了商会。

俾斯麦通过关系,在当地找到了一家德国商人,这是叶卡捷琳娜大帝时代,就移民伏尔加河下游的一个德意志家庭,他们在乡下有农场,在城里有商铺。

通过德裔商人,俾斯麦了解到,中国軍队对这里的管理十分松懈。他们不直接插手各种商业活动,他们的税收等制度都照搬中国,可执行委托给了当地的商会。不但是中国人的商会,也包括欧洲人的商会。商会在帮他们收税。商会也负责调节商业纠纷等问题,至于法庭,则派出了一些军法官,但是他们竟然是用陪审员制度在审案,这点有些让俾斯麦没想到,听说是中国人从英国引进的制度。

德意志地区的陪审制度,是拿破仑大军带来的,但拿破仑战败之后,许多地方就废除了陪审制度,这次革命中革命者的一个要求就是恢复陪审制度。

由于軍队没有介入经济领域,商人是这里维持社会秩序的主要力量,当然軍队负责维持治安,商会负责调节民间纠纷,加上法庭的存在,这里秩序井然,又有铁路、河流,商业自然就发展起来。

这些俾斯麦也不是很关心,因为他看到的,主要还是俄国式的文化现象,他最关注的是中国的軍队,軍队看起来跟欧洲軍队也没什么两样,相当正规,训练都有各种制度保障。竟然跟法国軍队的训练模式如出一辙,俾斯麦做过功课,他知道中国也跟许多国家一样,在拿破仑战争后,都将自己的軍队,按照法式方式重组了。

既然是法国模式,那么战斗力应该是有保证的,从他们多次力克俄军就能看出。这几年欧洲总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之所以在中亚地区打败英俄联军,是因为惊人的数量,而不是他们强大的战斗力。

俾斯麦连续观看了几天中国軍队的操演,他认为那都是胡说八道,是不服输的欧洲种族主义者的偏见,加上英国人有意识的推波助澜,目的是鼓舞欧洲人跟中国开战的勇气。在俾斯麦看来,也就只有俄国这种笨蛋国家才会上当。

不过俾斯麦一直很关心中国人的动员能力,为了近距离视察中国的后备力量,他废了很大劲才得到了一个近距离深入中国农村地区的机会。

他的朋友帮他联系上了一个波西米亚表演团队,他们驾着马车来回穿梭在乌拉尔地区,在俄国居民区轮回表演,现在也会给中国乡村表演。

通过这种方式,他进入了中国乡村。他发现中国人的乡村十分森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边疆地区的原因,当地都实行堡垒化,人居住在一起,用土墙将村庄围起来,个别村庄甚至用碎石或者砖块建造了城墙,他们称之为土堡。

一个土堡里居住着十几户到上百户不等的农民,家家户户有门牌,上面不是写号码,而是写着更详细的内容,比如该家户主姓名,男女几人,年龄大小。一开始俾斯麦不理解这种门牌的作用,有一天傍晚看到村子里的保长带着几个人挨家挨户的搜查,把每户人都叫出来清点人数,还进户随意翻看了一番。俾斯麦问明缘由,目的是为了查看民众是否私藏囚犯。俾斯麦以为哪里跑了囚犯,后来他听说这只是日常工作。每天都要查,查完登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