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驰援房陵(2 / 3)

眉道:“二郎君之言确实有几分道理……可是我奉丞相之命将兵马带至江陵,不宜分兵前往上庸!何况,陛下或早已派兵增援上庸!”

陈到此人对刘备忠心耿耿,相对来说就有那么点死板,增援上庸如果不在刘备的计划之内,他也不好擅作主张。

“将军,事情紧急,不如即刻差人前往江陵告知陛下!”关索连忙提议道,“从秭归到房陵,路程较近。恳请将军令末将率本部人马暂留秭归,等候陛下旨意!”

由于信使从江陵来往秭归,最快也要三日,而陈到明日一早又要启程,关索不想随军一同前往,这样来来回回实在浪费时间,而且真要从这里前往上庸三郡,还需要做不少准备。

听到关索的这个请求后,陈到也左右权衡,不知道是否应该答应。

不得不说,诸葛亮当日在陈到面前加封关索为扬威将军,确实让陈到对关索刮目相看,而且陈到也听说了关索在荆州之役的事迹。因此潜意识中,他相信关索见识不凡,对他的建议有那么一丝赞同的倾向。

“既是陛下与丞相都器重此子,我让他暂留秭归,料也没有差错!”

最终,陈到点头道:“既是二郎君见识深远,我再分一千白毦兵与你!你便留守秭归,等候圣上决断!我立刻亲写书信,并用快船一艘,将此事告知圣上!”

“多谢将军!”关索大喜过望,连忙拜谢,他知道陈到对自己已经是仁至义尽,不敢再有奢求。

“然二郎君需等到陛下诏令,方可行事!”陈到依旧正色告诫关索,“否则圣上怪罪下来,我亦担当不起!”

“将军放心,索定然不敢造次!”关索知道陈到也是好心,不会多说什么。

第二日卯时,陈到依旧带着四千白毦兵与大量的粮草辎重,还有尚书邓芝,启程前往江陵。而关索则开始在秭归抓紧时间,为前往上庸三郡做准备。

秭归往北是大巴山脉,高山险岭,走陆路极为艰难,因此关索决定效仿当年孟达所为,从秭归西面,长江的支流乡口溪逆流而上,然后再越过崇山峻岭,绕过神农架林区,如此便能到达离秭归最近的房陵郡,也是魏军的第一个目标。

因此关索一面在秭归一带搜罗小型船只,一面令士卒们连日在秭归城内张贴告示,敲锣呐喊,寻找熟悉路径的百姓作向导。

当然关索不会忘了让军中的伙夫们抓紧制作干粮,同时请秭归县令派人相助。此番路上需翻山越岭,埋锅造饭未必容易,携带干粮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三日后,关索终于成功招募了五名城内居民作为向导,其中一人年过四旬,唤作田二,当年曾指引孟达北上前往房陵,有此人相助,无疑让关索信心大增。

田二直言从秭归到房陵,大约需要七至八日的路程。好在伙夫他们三日内也为大军攒够了十余日的干粮,应该可以应付一个来回。

唯一让关索苦恼的,就是实在没有足够的船只供所有士卒前往乡口溪。当日汉军东征,便征用了秭归一带的许多小船,眼下关索纵然四处搜寻,也只找到二十余艘。

“就这些船,还不够五百步卒乘坐的……”望着渡口上零星的小船,关索苦恼地挠了挠头,“这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奉命搜集船只的谢金突然从东面疾驰而来,激动地说道:“将军!将军!下游江面上突然出现了大量船只,约有百余艘,正朝这里而来!”

“噢?”关索闻言不由一愣,立刻跟着谢金往东而去,果然看到百余艘小型船只逆流而上。但奇怪的是,船上既无旌旗,也无士卒,只有两名水手,为首那艘船上,倒是还有一人,就是从远处无法认清。

待到这群船只到达渡口后,关索正要上前问话,却见一名内侍从为首船上走下,并从怀中掏出一卷精致的黄帛,高声道:“圣旨降诏,关索将军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