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本钱(2 / 3)

他们也会和鞑子适当讨价还价。而且理由也是现成的,也是一抓一大把;而且鞑子也得点头称是。总而言之,我们大家都也想协助大汗共建乐土。问题是总得表现出一些吊民伐罪、救民于水火样的王者之师形象吧。总而言之,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为你们效力,也应该给我们脸上贴点金吧。否则,我们成了人人喊打的狗汉奸,以后还怎么在道上混呢?还怎么为大金国效力呢?

再说了,朝廷每年要收取税赋的,如果你们往来征战把这里弄成了废墟,把人们弄得一心要抵抗到底,以后不要说每年收取大量的税赋了,可能还需要投入无穷无尽的维稳费、军费。这笔账,都是明白人,总能算清楚吧?总的来说,鞑子也是有政治头脑的人,尤其是那些上层人物,他们更有政治头脑,事情搞得太大了对自己并没有好处。所以他们自然也会尊重汉奸们提出的相关要求,如此各方也心照不宣,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对于各个根据地赵昺给予了大力支持,除了每年拨给大量的盐用于解决各根据地开支外,还支援了大量的武器甲仗。不过多是各军换装下来的冷兵器及缴获蒙军的兵器,火器也只有一些中、轻型弩炮和奔雷铳一类的小型武器,数量也不多,这也是他担心一旦全面展开反攻,他们的正面作战能力不足,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当然并非赵昺不想给这些地方武装换装,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军队的规模不断扩大,火器的换装,琼州资源的不足的劣势表现无余,维持琼州这些基干师就已经十分吃力。为了节约钢铁,现在只有骑军配发了铁甲,而步军只能装备半身甲和铁盔。不过即使这样,甲片却也非铁制,而是十分现代的‘陶瓷’陶瓷甲板……

赵昺知道在火枪普及后,由于火器极具贯穿力,铁甲就变成了影响运动的累赘,根本起不到防护的作用,因而逐渐被淘汰,知道现代才逐渐又重新装备,但是主要作用也是对弹片和流弹的防护。而当前只有自己装备了火枪,敌方还没有,所以盔甲还是具有防护作用的。

选用陶瓷作为防弹甲片在现代十分流行,其硬度远远高于金属,强度也足够阻挡子弹。且陶瓷在受到冲击破裂的同时也可以吸收大量的能量,仍可起到缓解撞击力的作用。而陶瓷的密度仅是金属的一半左右,甚至更低,因而重量相对较轻,又不易变形;不过陶瓷也存在‘脆性’的先天缺陷,一旦甲片受到撞击的力量高于陶瓷片所能承受的极限,则不会像金属材料一样发生变形,而是直接碎裂,总之就是一次性的消耗品。

但是赵昺选择先进的陶瓷甲片却更多是资源短缺下的无奈选择,他‘设计’的胸甲类似于现代的高领防弹背心,可以对颈部、躯干和裆部进行有效保护。外部以厚麻布包裹并分割成十数个小袋,用以插装陶瓷片,这样便于更换损坏的甲片,也不会影响士兵的活动能力。而内侧则选用丝絮制成的软垫作为缓冲层,进一步减少冲击力对身体的伤害。在腋下以皮带紧固,形成叠层保护躯干的侧下部,方便士兵独自完成穿戴。

赵昺以为自己‘发明’的这种寒酸铠甲会受到众军的厌弃,可没想到试用后却受到了广大官兵的喜欢。首先这种新铠甲重量轻,只有七斤左右,当然也不算轻,但比之从前用的重达六十多斤的步人甲要轻了十倍,可防护力并不比铁甲差,足以抵御强弓的直射和刀劈枪刺,这样大幅度的减少了单兵负重。

再有新铠甲保养简单,甲片损坏,只需简单的更换后就能重新使用。而铁甲却不同,那需要经常的擦拭和上油,否则就会生锈,尤其是在南方这种潮湿高盐的环境中,更要频繁的进行保养,若是损坏了只能由专门的工匠修理。且穿戴十分繁琐,反正赵昺自己至今根本无法独自完成,还需要其他人的协助,才能扎紧各种带子。

另外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低廉,加工简单。陶瓷的生产在大宋早已是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