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共讨国贼(1 / 2)

扶明 话凄凉 2221 字 2020-07-02

吴三桂吞并了盘踞洛阳一带的残清势力,获得十余万清军俘虏。

这使得周国的兵力,从三十余万,增长到四十多万,势力一下大增。

吴三桂在洛阳,对于耿仲明、尚可喜、满达海、勒克德浑得人的兵马进行整编,而后便意图夺取徐州,席卷整个北方。

为了争取时间,说是对清军进行整编,其实吴三桂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只是给了降军番号和编制,兵马依旧由各人统领。

这样能干保证清军的战力,避免动荡,使得十余万降军,立刻就能为周国所用。

当然,这样一来,也有隐患,便是周国对降军的控制力不强。

不过,眼下时间紧张,只能做一些取舍。

周国在政治上,恢复汉族统治,不过在军事上,除了拥有汉人组成的禁军之外,还保留了满清的八旗制度,以便统治蒙古、叶尔羌、满洲等部落的藩兵。

吴三桂在收复河套,出征西域的过程,为了笼络投降的胡人,便将大批蒙古人、叶尔羌人,编入了周国八旗中。

有这套制度在,虽说没有完全掌控降军,但是吴三桂相信降军也不会轻易背叛周国。

这时吴三桂整顿兵马,周国在洛阳之兵,以达二十万,足以震撼天下。

此时,周国军略已定,吴三桂决定发兵。

赵铭主力在江南,山东、河北之地新占,人心不附,周国岂能放弃这样的诱惑。

洪承畴遂即进言,“大王征伐赵贼,当数赵贼之恶,传檄天下,而后发兵讨伐,方名正言顺。”

虽说眼下周国兴兵,目的在于扩张自身实力,但是自古征战,还是要讲个师出有名,谁代表正义。

虽说有时候正不正义,其实没什么作用,但是占据道德制高点,无疑能获得一定的加持,还有比原本更多的支持和同情。

吴三桂深以为然,耿仲明等人也道:“大王不畏权奸,讨汉贼以匡扶汉室,可谓名正言顺,天下必然响应!”

几人都是厚颜之人,已经将曾经的经历,抛于身后,当做没发生过一般,要从头开始,以匡扶正义自居了。

吴三桂大喜,遂即令洪承畴作檄文一篇,传檄天下。

九月初一,吴三桂集大军于洛阳东郊,设祭坛告祭天地,自称周王领兴明讨贼大将军,发布讨赵檄文。

兴明讨贼大将军,告天下军民,曰:昔日秦时,王室衰弱,赵高执柄,专制于朝,指鹿为马,时人莫敢正言,强秦终二世而亡。及汉,吕后专制,牝鸡司晨,以吕代刘,屠戮功臣,擅杀宗室,开外戚专权之先河,使天下心寒,至汉室将危,幸齐王刘襄发难于外,陈平、周勃响应于内,刘氏诸王,遂群起而杀诸吕,方有文景之治,汉武大略。前汉末年,天下又出王莽,谦恭卑让,迷惑天下,及其窃位南面,终使天下大乱。

本朝赵铭者,无父无母无兄无娣,出身微末。

昔日清军南侵之际,不思抗击,反窃舟山,戮忠臣,兼并义师,为其之果。

襄宗皇帝抗清之时,不击虏,反而师走南洋,违背国策,伤农重商,掘取海贸之利以自肥,使黎庶逐利,礼崩乐坏。

待,襄宗驾崩,满洲势微,又以忠义之姿,窃据神器,专横跋扈,排除异己,而后挥师北进,窃据朝廷抗虏果实,终废立皇帝,专制于朝。

故有,舟山黄斌卿,虏至不降,为赵铭所戮。

福建南安人郑彩,反清拥明,为赵铭所杀。

富平王张名振,招集义师,力图恢复,抗清为国之名,天下共知,却身首异处。

大学士张煌言,直言正色,论不阿谄,流放万里,生死不知。

凡此种种,数不胜数。

是以赵贼名为大明摄政,实为汉之国贼。

此贼未成势时,有王莽之谦恭,窃据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