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故事会(2 / 4)

争利。”

在大臣们口中,景耀帝是要与布衣争利,这是不道德的,这不是一名贤明的君主该做的事情。

而在实际中这个民指的应该是士子、世家、勋贵。

布衣能守住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就已经算是好生活了。

至于出海?那是不可能的。周人恋家,恋故土,周人讲究的是落地归根。

出海意味着生死难料,富贵在天。这富贵都是拿命争来的,万一偶遇一场天灾,万一巨浪将船掀翻,那就是尸骨无存。对于大部分布衣来说,实在是不值得。

周人中最具冒险因子的无疑是商人,但是商人在大周的地位无疑是地下的。至少官面上,板上钉钉是这样的。

商人们和士子、世家、勋贵勾结,往好听点说,那就是合作。

你给我庇佑,我给你上供。

这个“你”是士子,是世家,是勋贵,是有权有势的人。

这个“我”自然就是商人,精准一点应该是海商。

大臣的嘴,骗人的鬼。好的,坏的全都让他们说了。

所以还是得让大臣们没事儿斗斗法,要用大臣来对抗大臣。只有他们斗起来,对立起来,派系搞起来,山头立起来,吕琤才能高枕无忧。

吕琤想了很多,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永远不要嘀咕读书人的下限。

有句话或许可以套用一下,吕琤觉得还是挺合适的。

不怕流氓会打架,就怕流氓有问话。

想到大臣们,吕琤的心情有点小低落,这也许就是万人之上的哭闹吧,皇帝难为。

“继续。”

得令的魏忠贤继续他的讯问,所以皇帝说她只是来看看这句话千万别当真,此处划重点,要考的。

“祝小怜,你是为什么这么镇定的呢?”

“奴其实是自愿进宫的。”

祝小怜竟然是自愿进宫的,这让人有些出乎预料。

按照前面的铺垫,接下来的剧情因该是祝小怜被卖并用进宫得的赏银资助她的读书人阿耶继续读书才对。

剧情它不是这么发展的,那么真正的剧情又是什么样的呢?

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可以脑补出故事的开头。

读书对于布衣家庭来说就是一只吞金兽,假如家里没有穿越的重生的,那么按照正常地发展,普遍的应该是以下两种结果。

第一:读书的天赋异禀,考中了,并且名列前茅,减轻了家里负担。这种时候会有一些投机的商人伸出他们的援助之手。俗称,联姻。

第二:读书的天资不足,大部分会另谋出路,识得两个字,当个账房也是条不错的出路。

以上两种只是比较普遍的结果。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里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显是贬义的。

读书能够开阔视野,这部分读书人见识了更广阔的天地,他们又怎么愿意回归平凡?

考,当然要继续往上考!

摊上这样一位读书人的家庭无疑是可悲的。他们辛苦劳作的唯一支撑点就是他们供读书人能够出人头地。

但是这无疑是很难的,他们天资不足又没有优良的教育资源。

这里不是后世教育是普遍基础的,教育在后世成为一种义务,但在大周可不是,教育是奢侈品。

就算读书人成功考上了功名,但是绝大多数的读书人,第一个念头绝对不是帮扶家里。

原因很简单,大部分天资不足还要继续读书的奔的就是书中颜如玉,书中黄金屋。1

他们忍心看着家里吃糠咽菜来供自己读书,这品行无疑是值得怀疑的。

当然也不能一杆子打死一船人,有的继续读书,也是家里人做出的决定,他们想要供出一位读书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