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辅弼(卅四)西征僵局期(1 / 3)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23 字 5个月前

舆论发酵是需要时间的,一般而言除了某些爆炸性消息——比如战场大胜或者大败之外,舆论铺垫的时间越长,最后掀起的声浪才会越大。因此,高务实在给四位掌柜交代了下一阶段的任务之后,立刻便又恢复了正常工作。

先说朝廷这边。在高务实的授意下,户部和兵部联合做了个西征之战的开支预期,把之前高务实大致表述的开支范围进一步缩小到了一个相对更准确的数字区间,并很快上奏给了皇帝。

按照计算,户部和兵部认为,原先为西征安排的三个波次共约十万大军的总兵力不能全部投入到明年年初的作战当中,因为如果要这样做,财政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概是需要和滇缅之战一样发行战争债券了。

即便朝廷愿意发行战争债券,而且这一次的战争债券依旧能够轻松顺利的卖光,事情也并不意味着就能出现多大的转机,因为这只是财力问题解决了,运力问题依旧没法解决。具体来说,主要是骆驼不够,而全部使用骡马则完全不划算。

为什么非得是骆驼?因为骆驼远比骡马能耐得住间歇性的缺水。在荒漠隔壁的西北地区,一旦稍微迷路或者遭遇天气异常变化,就很可能无法赶到下一个可以补水的节点。此时骆驼因为驼峰的存在,它们是可以克服克服的。骡马可不行,断水时间稍微长一点,它们就会直接死亡,这样一来途中的损耗就太大太大了。

然而骆驼不能凭空变出来。西征之前,高务实已经提前储备了一些,结果把市面上能买的骆驼一扫而空,正式出征之后又把民间能搜集到的骆驼全部有偿征用,甚至京华商社都把自己的骆驼主动给了西征军。现在大明控制的地区基本上可以说是一驼难求。

说起来这也是没法子的事,西北丢失都几百年了,大明的控制区最远也就到哈密卫,哈密卫丢了之后只剩下肃州以东,这能需要多少骆驼呢?没有需求就不会有人养,这是个客观现实,穿越者也只能干瞪眼。

户部和兵部一合计,最终给出的结论是:来年开春的西进作战中,明军主力只能出动不超过六万人。至于六万人如果不够,那就得看土默特和鄂尔多斯部的实力与意愿了。

不得不说,这一次高务实对户部和兵部的表现颇为满意,因为他们计算出来的这个可出动兵力与原历史上左宗棠收复新疆最终出关的兵力非常接近。

当年左宗棠从兰州移营肃州,准备发起进攻。此时清军已有部分兵力驻守在哈密、巴里坤、古城、塔尔巴哈台等战略要地,与阿古柏军相持。四月底,左宗棠命总理行营营务、湘军统领刘锦棠率马步25营分批入疆,经哈密前往巴里坤。至此清军出关总兵力有80余营,正是六、七万人。

巧了,这次户部和兵部最终算出来的可出战兵力也是六万。看来,在没有水路和铁路可以倚仗的情况下,中原王朝往西北出兵,恐怕最多也就这个数量级了。

当然,蒙古人不算在内。他们那个带着母马和羊群一起行动的“无后勤作战”,明军是完全学不了的,真学不了。

皇帝收到奏疏,显然也有点紧张。他上午收的奏疏,还没到中午就把高务实宣去西暖阁问询了。问题不不复杂:六万人够不够?

按照皇帝自己的看法,刘綎这六万人如果是和察哈尔正面决战,那应该是有把握的,但西北地域太广,城池也不能说少,倘若每个地方留点兵,变成了摊大饼,最终能用来机动作战的兵力恐怕就不太充裕了。而且,偏偏近几日收到了几封的新的战报,更加加重了皇帝的这种担忧。

这几封战报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察哈尔蒙古军前段时间偷袭明军后勤运输队成功之后,似乎尝到了甜头,开始接连不断打击明军后勤线。刘綎每次都出兵救援,但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七次运输队遇袭,五次救援成功,一次抢救回来大概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