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2)

覆长生 微云疏影 4936 字 2020-10-31

正因为殷楚的主动请缨,安国君才能及时回国,受封太子,也记住了这个儿子,认为他既孝顺,又有胆略。

若非如此,姜仲就算把家产耗尽,再说得天花乱坠一百倍,也不可能让殷楚被安国君立为继承人。

当然,殷楚此举不可谓不冒险。

他刚到郑国没多久,昭郑之间就动用倾国之力,打响了安野之战,以及后续的怀庄之战。

这两场战争让郑国几乎家家戴孝,殷楚在郑国自然备受冷遇,甚至差点被杀。

但时至今日,殷楚还是认为,替换父亲去郑国当质子,是自己人生中最英明的决定,没有之一。

他抓住了人生唯一的机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而昭国,同样是抓住了一次又一次机会,才得以崛起、变强,拥有今日的声威!

想到这里,殷楚心绪激荡,忍不住提高了声音:“我昭国,自玄子封昭地,又至桓公立国,至如今已有六百载。昔日汉阳诸姜,煊赫一时,如今安在?而我昭国三十四代先人,筚路蓝缕,六迁国都,方有今日之基业!”

话一说完,他就捂着胸口,剧烈咳嗽。

显然,这番话又消耗了他为数不多的生命力。

但这些话他非说不可,而且说得非常露骨。

当年夏王室封了多少个姜姓诸侯?现在还存在几个?就连夏王室,都在前几年被昭王所灭!

为什么这些赫赫一时的强国,最后都亡国灭种了呢?

而作为后起之秀的昭,又为什么越来越强,已有鲸吞天下之势?

虽然每个国家灭亡的原因都不一样,但决定性的因素其实非常简单,不外乎四个字——君王无能。

自立国以来,昭就一直在打仗,虽然有输有赢,可从没停止过兼并战争的步伐。地盘越来越大,所以三番两次地把国都迁到前线去,一来方便主持战事,二来以此鼓舞人心。

而其他国家,只要接连一代或者两代,国君或看不清局势,一次挑衅多个国家,或贪图享乐,不愿打仗,国家就自然而然地衰落了下去。

所以,昭国选君主,第一条就是性格要刚烈,第二条就是能力要足够。

与这条相比,一切什么长幼、嫡庶、宗法……通通靠边站。

殷楚去郑国当质子的时候,是个几乎不认识字,更没读过书的睁眼瞎,学问还不如姜仲这个商人。

这要换做其他国家,比如陈国,那简直大逆不道,怎么能有目不识丁的君王呢?这种人就该羞愧地在家里自杀,别出来丢人。

但在昭国,大家一看,殷楚先是能主动请缨去当质子,可见胆略非凡;又能在异国他乡笼络到姜仲这样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为他卖命,甚至能在怀庄城戒严,郑王想杀他的情况下,逃到昭军大营,可见心性手腕出众,所以或多或少都认可了殷楚。

虽然迄今为止,殷楚都为自己年少时没怎么读书而遗憾,所以延请众多名师教导儿子,可他并不希望儿子只懂得遵循书本中的道理。

原因很简单,“道理”这玩意,就是块遮羞布,需要的时候,拿来披身上就好。真认为它能成为护身符的人,早就死得骨头都不剩了。

昭国的君王,可以道德败坏,可以残暴不仁,可以穷兵黩武,唯独不能是个废物!

殷长嬴沉着道:“儿子明白。”

殷楚也没时间追问,他已经感觉到了生命力在流逝,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所以,他喘着气,却尽量保持语速的平缓:“孤死之后,六国会如何?”

“会遣来昭,名为吊唁,实为威吓、胁迫,迫昭割地求和。”

“昭当如何?”

“寸土不让!”

明白父亲是要考校自己,殷长嬴的思路非常清晰:“东方六国,各怀鬼胎。郑弱祝强,合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