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除夕夜(1 / 2)

5、踩岁活动: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

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岁: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

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

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

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

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7、开灯睡觉: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

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8、忌打碎器物: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

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

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

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

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9、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

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

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

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10、贴年画: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

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11、贴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12、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13、零点必须回家: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

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

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

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