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爱财如命(1 / 2)

英才转世疑云 李一止 3188 字 2020-08-29

因为结婚而错过去京城风光,李飞虎正在闷闷不乐。一听说做大生意,他高兴得一跳三尺高。

李章南却不以为然道:“不要去了一趟京城,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尾巴翘上天了!要去,就让你大哥跟着沈公子去。”

李大龙早就想跟着李飞虎做生意,出去闯荡一番,但李章南却执意让他留在自家的书塾里教书。

“这不公平!”李大龙抱怨道,“为什么让大哥做生意,却不让我做?”

见李大龙死活不肯做教书先生,李章南便退而求其次——劝李大龙在家务农。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历来都是重农轻商的。

为了让李大龙乖乖就范,李章南搬出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管子的经典文章:

“一日不食,比岁歉;三日不食,比岁饥;五日不食,比岁荒;七日不食,无国土;十日不食,无畴类,尽死矣……”

“我知道民以食为先,但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必须去种地,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人去做呀!”李大龙争辩道。

“你要文没文,要武没武,不在家种地能干啥?”李章南哂笑道。

“大大,你想叫我教书时,就说我有文化;现在,你想叫我种地,又说我没文化。你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李大龙反驳道。

“我是说,”李章南坚持道,“你那点墨水,在家里教书塾里的小孩还将就,出去就不行了。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嘛!”

“可是,”李大龙针锋相对,不依不饶道,“你也说大哥文不文、武不武的,大哥不是照样做生意吗?为什么不让我做生意?

“俗话说,人人有才,各怀其才。做生意,要靠雕玩戏弄,脸皮要厚。这些,你大哥行,而你却未必。”李章南断言道。

“你经常说读书做官,却不让我出去闯闯。窝在家里能做官吗?你不让我出去做生意,怎么就知道我不是做生意的料?”李大龙据理力争。

父子二人这样的交锋反反复复许多次,谁都不能说服谁。

李飞虎扯了扯李大龙的衣角,示意他不要再争下去,对李章南说道:“大大,我一个人做这样大的生意,身边有个伴才行啊!大龙有头脑,遇到事情也能帮我出出主意。”

……

李大龙和李飞虎赶紧忙着收购粮食,做着发大财的美梦。

天随人愿。不到两年,原来在河口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李家,仿佛一夜暴富,成了河口街乃至整个大李庄的首富。

李章南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开始动摇。

不过,让李章南不解的是,来私塾读书的小孩越来越多,有的还是外地人慕名而来。

很快,李章南便心知肚明了:人家不是冲着“读书做官”,而是冲着“读书发财”来的。

一八九七年秋,京畿地区闹饥荒,李大龙得知情况后,觉得发大财的机会来了,准备趁机大赚一把。

这一次,李章南丝毫没有反对,而是坚决支持,因为他也陶醉在儿子牛刀初试的成功之中。

李飞虎因为朋友多,到乡下设点收购粮食。李大龙在自家门前挂牌收购。

街西头紧靠“五龙口”和武障河船闸,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客商云集。

李大龙寻思着,在街西头租房子办个收购点,生意一定会很好。于是,他去那打听谁家有门面房出租。

闻听此言,管大宝便找到李大龙说,自己的院子很宽敞,愿意出租给他。

那时候,中国人大多抱着传统的重农轻商思想,街上的门面房比乡下的房子贵不了多少。

管大宝的父亲是杀猪的,也适时做些别的生意,赚了钱,就在老家管庄买了地、盖了房。

从小就好吃懒做的管大宝,原来并不想跟着父亲做屠夫,可更不愿意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