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的重要选择,耶律隆续的算计(1 / 2)

从澶州进攻长安洛阳,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首先耶律隆续要考虑瞒得住自己的手下,这次自己召集的大军也有二十万,长安洛阳的兵力配备才五万人马,为什么会那么少呢?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里虽然是宋朝的西都,但准确来讲也只是陪都,同样的洛阳残破为何不考虑进攻洛阳,无论宋朝是否定都洛阳,都无法守住北方领土。先说定都洛阳的问题,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此时大宋已经统一了中原以至整个南方,实现了自晚唐以来二百多年间中原王朝最接近于大一统的局面。就在宋太祖西巡洛阳期间,发生了一件震动朝廷的大事:太祖提议要迁都洛阳。这件事自然触动了那些在开封拥有巨大资产并且在开封安享富贵已久的诸多大臣的激烈反对,尤其是赵广义,任开封府尹多年,在那里的势力早已盘根错节。从地形来看,洛阳坐拥山川之险,“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而开封地处黄河南岸的平原之上,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如果仅从这种自然条件上比较,洛阳和开封作为国都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

开封在战国时曾为魏都,当时叫大梁,后又改称汴州。隋朝开通的运河经汴梁入江淮,使这里成为了锁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到唐朝中后期,北方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经济中心移至南方地区,汴梁则成为南粮北运的必经之地。五代时期,汴梁先后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国之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到周世宗柴荣时,汴梁已经拥有三重城墙,城高池深,城内建筑规整,道路宽阔,商业繁荣,已颇具帝都风范。再经过赵宋王朝十几年经营,汴梁城“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荆湖之运漕”,而朝中群臣俱在此安居多年,此时提出迁都,确实有动摇国家根本的感觉。何况此时的洛阳(包括长安)由于自唐朝后期开始的连年战乱,城市破坏严重,经济凋弊不堪,基本上已经失去了作为国都的条件。而事实上,长安自唐后、洛阳自后晋石敬瑭迁都开封,都再也没有成为过任何王朝的国都。最后宋太祖听从了赵光义:“在德不在险”的建议而放弃了迁都洛阳的打算,但太祖也发出了:“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的感叹。但真的如太祖所愿迁都洛阳的话,就能守住北方领土而不致发生金兵南侵的事件马?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原因如下:

其一:自然环境和地利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最主要的条件。宋以前的朝代有定都长安的,也有的定都洛阳,但最终都改变不了王朝更替的命运,就能明显的说明这一问题。

其二:导致北宋灭亡而失去北方大片领土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末期的朝政腐败无能,就像清朝末期和八国联军的战争一样。相反的例子是新中国刚建立时对付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军队装备相差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其三:由于宋太祖赵匡胤是以武将身份篡夺的周世宗柴荣的政权,再加上前期武将篡权的事情很多,所以宋朝建国之初就制定了重文抑武的政策,结果矫枉过正,造成了武将大都得不到重用,甚至少数优秀将领也往往不得善终,如名将杨业、狄青等,也是军队战斗力不高的重要原因。

其四:由于宋朝建国之前就已经失去了燕云十六州,造成了养马场的缺失,使宋军无法组建一支像汉朝那样的规模庞大的骑兵部队,因而也就失去了强大的机动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对敌方的战略纵深不能在短时间内构成有效的威胁,而这些却正是那些游牧民族的长处。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有些时候,时间也能决定战争的胜负。所以宋朝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战略防御状态,以步兵的血肉之躯对付敌人的铁骑。这种情况在朝政清明的情况下还能维持不致大败,一旦朝政和,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宋朝本来就没有战马缺乏铁骑,而耶律隆续之前之所以厉害也是改进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