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议帝位(1 / 2)

回到长安,未央宫中早已挤满了劝进之人。

蔡邕。

刘巴。

许靖。

刘璋。

管宁。

田丰。

荀彧。

陈群。

顾雍。

吕布。

赵雷。

史阿。

张松。

张既。

蒯良。

……

在长安的,能上得王庭的文文武武都来了。

不过刘表为了避嫌,躲到书院去了。

其他人或为了自己的利益,或为了主公的大业,刘琦都能理解。只是没想到管宁和张既也来了。

处理完郑玄老爷子的后事,为了怕管宁触景伤情,先一步将他调到了长安中央学府。这个一生只求圣贤,而远离朝堂的大儒,这一次居然登上了朝堂参政。也许,他就是为了完成老师郑玄的遗愿,亲眼看着刘琦荣登九五,一统天下吧?

张既,这个只为百姓谋福的父母官,一心只为大汉治理一方,而从不选择靠向诸侯站队的固执汉臣,这一次居然选择了刘琦。也许,他真心认可了刘琦可以力挽狂澜,还大汉一个朗朗乾坤。

“请王上为天下苍生,大汉百姓福祗,登基为帝!”

大家伙儿异口同声,明显早就商量好了。

“诸位,琦何德何能,敢当此大任?陛下蒙冤未雪,亦不知有无子嗣留于人间。琦以为,当尽快攻下许昌,寻一寻帝室血脉,再作打算。”皇帝是要当的,但是礼节也要懂不是?三请三让是最基本的了,不然那些老家伙该说刘琦不知礼,不配为帝了。

“王上本是帝室之后,与先皇同宗,缘何不能承帝业,光我大汉?纵然陛下有后,也不过尚处襁褓之中。汉室之衰莫不与帝幼登基,外戚把政有关。王上正当壮年,何不登高一呼,重振汉室荣光?”这话是蔡邕说的,这个时候也不避嫌了。郑玄去逝可,蔡邕便成了文学泰斗,以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也当得世人尊重。不论修书、书法、音律、还是编史,他都是泰斗级人物。

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叫“有凭有据”、“有史可考”。修汉书,他同时整理了汉王朝的所有史料,虽然他不善权谋,但对汉史还是很了解的。

“王上仁德为怀,让天下百姓免受苛税之苦,食可饱、穿可暖、病可医、少则可学,实为明君之举,如何当不得君乎?宁代先师及天下士子恭请王上为天下主。”管宁虽无官职在身,却为天下读书人楷模。他上代郑玄,下代学子,口吐之言亦不可谓不重。

“天下皇室宗亲何其多也,仁者亦不少,琦德望不足,还请诸位另作他选!”放后世刘琦就是在装,但是在这时代,不装不行啊。

“德望?天下宗亲虽多,论德望何人及得王上十之一二?璋与王上之父同为宗亲,也曾守土一方。可论平定天下,开疆辟土之功,亦差王上远矣!王上若无德望居帝位,天下何人可居之?”这个借口当然不成立,刘璋确实更有说服力,他甚至拉出刘琦他爹刘表来作比较。

当然如果刘表要当皇帝,他也不会反对。反正最后都是刘琦的不是?

这个论点不成立!

如果刘氏宗亲,皇室后裔中有才有德,还有人能匡扶这汉室将倾之度的话。

那便只有一人,那便是刘琦。甚至刘备都算不上!纵然他头项着刘协赐的“皇叔”之名。

当然,长安的众人因为长时间生活在刘琦治下,亲身体验着刘琦新政下的安宁与繁华。他们支持刘琦也是无可厚非的。

若换在江东,别人可不这么想了。他们肯定认为刘备更适合继承大统,重塑汉室荣光,让他们这些士族家族更加繁荣昌盛下去。

刘琦:“如今天下大乱,曹操、刘备有违祖制,擅自称王。我等应当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