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辽阳(2 / 3)

苏厨 二子从周 2945 字 2020-12-25

一手开发小农庄,年内小功不断,年后大功告成,这才是远近皆利。”

“施为三年不见功,虽尧舜之君都将见疑,这本身就不是为臣安身之道。”

牛温舒对苏油佩服得五体投地,拱手道:“受教了,真是受教了。”

苏油说道:“走吧,去韩家拜谒魏公,瞻仰功业,对了,韩家纯彦现在提举甲骨文字,牛地官也是文人,这番有福能够亲见商朝文物哦……”

苏油带着牛温舒在相州考察了半个月,考察了淇河水坝,拱桥,风力汲水车,畜力螺旋筒机井,遮蔽式畜栏,耧犁,耧车,粮油棉苜蓿套作技术,新型牧草种植等农场设施与经营管理模式之后,牛舒温对获取辽国权贵的支持已经具备了足够的信心。

辽国和宋朝一样,官场上也有南北之争,而且现在矛盾越来越突出。

这样的小农庄,肯定北人受益超过南人,而决定辽朝政局的,是北人,是耶律氏。

相州一带的水利工程在大宋只能算是小儿科,主要是提升水位的蓄水坝,然后在蓄水坝两侧有泄水口,利用泄水口产生的落差动力,可以驱动两台水力磨坊工作。

磨坊内有各种机械可以配套水车动力,能够完成一处大农庄几乎全部需要动力的工作——脱粒,舂米,磨面,梳棉,纺纱,榨油……

牛温舒是辽国南院户部尚书,增加田亩和产量的工作本来就是他是正职,一番观摩下来,对这种高效率高产出低劳动力的农庄叹为观止。

牛温舒似乎已经看到了辽国巨大转机的到来,大宋的短视行为,必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灾难。

待到辽国仓廪充实,加上本就强壮的骑兵,天下何足平?

鞑靼,女直,又能蹦跶多久?

以农耕技术换取两国和平,想引诱辽国从此变成农耕之国,苏司徒似乎忘记了,大辽还有一个北院管理契丹本部事!

不过现在两国关系正是最良好的时候,牛温舒对苏油这送财童子的印象还是非常良好的。苏油不但一力促成了两国和议协定,还同意了传授辽国天文、桥梁、水利、农耕技术。

最终协议,辽国以一年岁币五十万贯,换取大宋十套千顷级农庄的配套设施和种子。

仅此一项,就能够给辽国增加十个高产出的农庄,一万顷良田草场,理论上能够给辽国增加百多万石粮食,让五十亩养一匹马变成两亩养一匹马,还可以培养二十多万匹战马!

牛温舒觉得,光凭这项协议,一个参知政事或者三司使已经稳稳地到手了。

何况宋国还会派出工程指导小组,前往辽国指导兴修水利。

地方大致已经选了几处,析津府、大定府、辽阳府。

辽国的南京、中京、东京。

首先被否决的就是析津府,即后世北京地区,那里过于接近宋国边境,容易被宋人掌握边情。

大定府即后世的赤峰地区,倒是也不错,不过受地理限制较大,三面环山不说,那里的部族也不习惯农耕。

最终牛温舒将地方选定在辽阳府,即后世的辽阳市。

那里是箕子旧封,武王克商后释箕子之囚,去之朝鲜,因以封之。

箕子“至则教民以礼义、田蚕、织作”,带去了中原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只不过那里乃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一直是北方政权的核心地区,汉人、高句丽人、渤海人、契丹人,在那里争夺了上千年。

契丹人兴起之后,辽太祖在神册三年攻占辽东城,置辽阳府。

翌年,在襄平老城的基础上,修葺了辽阳故城,改为东平郡,设置防御使,并“铸铁凤以镇之”,因而又称铁凤城。

辽天显元年灭渤海国,改其国为东丹,就是“东部契丹”的意思。

天显三年,再改辽阳府为南京,迁东丹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