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2章 世宗篇7 汉金冲突 再下一臣(2 / 4)

汉世祖 芈黍离 4772 字 3个月前

只不过,这一回不再是固执地东进找漠北契丹的麻烦,而是南下捋大汉的虎须。

事实上,在取得了军功权贵支持之后,刘文济就不可能反对,那样只会陷双方于尴尬之境,另外一方面,面对凶蛮之无端犯境,作为帝国皇帝,他也必须拿出一个态度来,否则必失人心,那同样于他统治不利。

金国那“可怜”的谢礼,引发大汉朝臣们的嘲笑,几十颗狰狞的头颅,则更让人厌恶,这深刻地诠释了化外蛮夷之野蛮、残暴。

当然,别看乃蛮人大胆犯境,来势汹汹,但所有行动中,又透着一股蛮夷的谨慎与狡猾,财货抢了不好,杀伤的人也不多,并且一触即走,在当地边军反击之前,迅速遁走。看起来,更像是乃蛮金国对大汉帝国的一种试探。

对这项决策,刘文济是持保留意见的,继位之初,稳定压倒一切,何况动兵攻伐之大事。然而,这层顾虑,刘文济也没有挂于脸上,只是过场性地问了问一些军事战略及筹备问题。

与此同时,朝廷又给漠北契丹降了一道诏旨,让其动兵西进,与天兵一道,攻伐乃蛮不臣,有朝廷牵头,对乃蛮深恶痛绝的契丹自无不允的道理。契丹王耶律隆绪即以皮室详稳耶律先为主将,调集兵马,不过,契丹人也很精明,只打算在汉金之战中浑水摸鱼,顺便看看如今大汉帝国军队的具体成色,因为动静虽不小,实则并未尽力。

然论实际,金国通过这样一番让人鄙夷的操作,却成功获得了朝廷“谅解”,止住一场大征,避免了一场灾祸。同时,前者自山阳边陲劫掠所得,却没有吐出来的意思,至于被杀的几百名大汉属民,暂时也无法替其讨回公道。

说到底,朝廷这边,与金国打一仗的决心也不强,首先天时不对,冬春之际动大兵,兵家不为。而打乃蛮这样的部族国家,动兵少不起作用,动兵众则劳民伤财,要起到实效,还得像开宝远征那般,遣良将精骑远征才行,这笔账,怎么算怎么不划算。

如今帝国的形势不比开宝时期了,皇帝在此事上垂拱而治,而作为推动此事的向德明、李继隆,则要担其责,他们不能不考虑若事败造成的政治影响。

朝廷有朝廷的顾虑,金国也有金国的忌惮,作为金王,刘金一方面畏惧汉兵之强,一方面又向往南朝之富,他用了二十多年时间,方才真正整合起乃蛮诸部,使其与漠北契丹分庭抗礼。

然而,二十年之积累,面对庞大的大汉帝国时,又显得太过弱小了。若仅仅面对汉军,他们能走能打,搞袭扰战术,游击作战,实在扛不住了,还能投降求和,与帝国相比,他们是光脚,负担没有那么重,漠北恶劣的环境逼得他们充满攻击性。

但朝廷若是同漠北契丹联合起来,刘金就不得不当心些了,汉金之间不那么熟悉,但契丹与金国之间打了那么多年,交锋无数,可是知根知底,这就不得不防了

就这样,一场战争消弭了,大汉边陲再度恢复了往日的安宁与平静,汉、金、契丹继续过以往的日子。然而,有些事情是不可逃避的,至少山阳西北部倒下的数百军民,流淌的鲜血,深刻地诉说着与过往的不同。

这已经是金国两年之间第二次对大汉采取退缩与妥协的态度,上一次就是康宗十万大军塞上行时,与契丹的和议。

但对金国来说,发生在端拱元年秋冬的这场风波,意义重大,教训重大。最大的意义就是,让金王刘金对未来的战略更加清晰了,对金国的经营也更加冷静与理智。

首先,刘金明确了一点,乃蛮金国若想成事,首先就要消灭契丹,统一漠北,然后整合草原,再其后方可南下与大汉争锋。这是高原之上诸多强大豪杰、部族崛起,成就大业的成功路线,上一个就是契丹的开国之祖耶律阿保机。

其次,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还需要尽量维持与中原帝国的友好,要加强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