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5 选题(2 / 3)

油画馆”有一幅关乔昌的自画像,张晨觉得非常可惜,要不是画中画的是一个穿着中国长褂的中年人,就其技法来说,张晨觉得已经可以和伦勃朗或鲁本斯媲美了,但就是这样大师级的作品,当时据说是因为收费低廉而颇受欢迎。

他的作品就这样大量地流向海外,其中一幅《老人头像》,还入选了英国皇家美术院展,他可能是最早在欧洲和美国参加展览的中国画家,但这些展览,除了给他带来了更多的“生意”之外,并没有带来更多的。

而他那些和丝绸、茶叶、瓷器一起出口到西方的画作,现在已经石沉大海,很少能见到踪影,张晨曾经让姚芬和赵欣,有意识地在海外找过,但都没有找到。

关乔昌的很多“西方订制”,画的都是风景,还有很多西方的人物画,加上他的英文签名,就是西方人看到,也不会认为这是一个中国人画的。

张晨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惜。

张晨认为中国油画真正的摇篮,应该是在“外销画”之后的上海“土山湾画馆”。

土山湾位于上海徐家汇的西南,占地面积七十多亩,一八六四年,上海的天主教会将孤儿院迁移到这里,取名叫“土山湾孤儿院”,一八六七年,这里建起了一座小教堂和一排排整齐的房子,这些房子,就是“土山湾画馆。”

两百多名六到十二三岁的孤儿,被各地的教会送过来,他们被集中到这里,进行为期六年的绘画训练,学习结束后,他们就留在画馆绘制圣像和宗教绘画作品,最多的时候,“土山湾画馆”,也叫“土山湾美术工场”,有三百四十多人。

主持画馆的是西班牙人范廷佐和意大利人马义谷,“土山湾画馆”还自己制作油画颜料,当时上海所有天主教堂的绘画和雕刻作品,都出自“土山湾画馆”,影响很大。

“土山湾画馆”从一八六四年开始,存世九十多年,我国近代画家徐咏清、张充仁、周湘、任伯年、张聿光、丁悚等,都是在这里接受的美术教育,它也奠定了日后上海,作为中国油画重镇的基础,说它是中国油画的摇篮,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张晨决定了,把“土山湾画馆”也作为一个选题。

时间再往后推,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蔡元培了,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吴大羽他们那一代人成长,都和蔡元培有关。

也正是在他的推动下,西方油画和艺术思想在中国得到了推广,大批的中国青年开始跨洋寻梦,去法国、去美国、去日本、去德国、去西班牙和比利时,甚至去墨西哥,中国油画,第一次全方位和西方接轨。

这一个阶段,有太多的文章可作,太多的专题可以拍了,张晨决定把它先放在一边,他觉得这需要好好地扒梳。

按照他和柳青商量定的办法,张晨觉得,既然是五六集自成一个专题,就没有必要按照时间轴走,完全可以把整个中国油画史,切香肠一样,切成一段一段,切出一个个事件,时间可以是跳跃式的,可以穿插起来做,这样的形式,反倒会更活泼,更吸引人。

张晨想到,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可以是一个选题,它对中国油画,乃至中国的美术教育,甚至艺考,影响都太深远了。

一九五五年春天,文化部作出决定,聘请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来中国,在中央美院开办油画训练班——“马克西莫夫培训班”,简称“马训班”。

马克西莫夫是苏联苏里柯夫美术学院教授、斯大林文艺奖金获得者,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到北京后,他出任中央美院顾问,组织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师资培训,以及中央美院各科系教学大纲的制订。

“马训班”从一九五五年春季开学,到一九五七年七月结束,共有十九名学员,都是经由全国各个艺术院校、部队、出版社以及美协等单位的选派,他们是冯法祀、靳尚谊、詹建